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脏改变的临床资料,主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对其影响以及观察“注射用磷酸肌酸钠”药物的疗效,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3年7月期间发病7天内于神经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查阅病历,(1)根据TOAST(the Trial of ORG10172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将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和非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2)根据患者12导联心电图、心肌酶谱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改变组和未合并心脏改变组;(3)根据用药是否加用抗心肌损害药物“注射用磷酸肌酸钠”再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头颅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心脏彩超等结果,电话随访患者出院6个月后情况。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48例脑梗死患者,男性166例,女性82例,平均年龄(64.70±13.21)岁。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心脏改变173例(69.76%),心电图改变153例(61.69%),心肌酶谱升高71例(28.63%),其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明显(41.76%)。2.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与非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组间合并心脏改变率无统计学差异(69.57%vs70.11%,P=0.86)。3.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改变与梗死病灶部位密切相关(P=0.00),与性别、年龄无关(P>0.05)。基底节、脑干、丘脑、脑叶部位出现心电图异常率较高,以ST-T为主,其次为窦性心律失常。在脑叶梗死部位中,岛叶部位合并心脏改变率为83.33%(10/12)。4.急性脑梗死同时合并心电图、心肌酶改变组与未合并心脏改变组间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6±4.80vs3.04±2.91, P=0.02),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合并心电图、心肌酶改变时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未合并者高。5.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改变组与未合并心脏改变组间左室射血分数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别(60.86±6.30vs62.31±5.72, P=0.17)。6.随访得知,失访35例(14.11%),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改变组病死率(14.45%)明显高于未合并心脏改变为(5.45%)。7.治疗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情况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1.88±3.05vs0.68±1.81,P=0.00),即: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恢复程度较对照组好。8.治疗组与对照组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2.99±5.58vs13.15±9.07,P=0.88)。结论1.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改变发生率高,病死率高于同期未合并者。当急性脑梗死同时伴发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时,可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但不影响心脏左室射血功能。2.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灶范围大小、性别及年龄无关,而与病灶部位有关,以基底节、脑干、脑叶、丘脑为主,尤其是岛叶。3.在治疗脑梗死原发病的基础上,应用抗心肌损害药物“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有利于急性脑梗死合并心脏改变患者的病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