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腱结合部损伤是困扰运动训练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见损伤,是一个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长期未解决的难题。为了研究骨腱结合部损伤的发生机理及影响因素,建立该损伤动物模型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本研究在Nakama循环载荷动物模型的基础上探索骨腱结合部损伤模型的建立方法。尝试通过改变负荷强度、以及针刺注血损伤后进行循环载荷刺激的手段来提高造模的效率,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高效、切合实际,定量化负荷的动物模型。
16只成年(18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筛选分为循环载荷组(CL组,n=8)和损伤注血循环载荷组(ICL组,n=8)。左侧后肢为实验侧,CL组右侧后腔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8)。CL组进行为期4周,每周3次,每次2小时,强度为7.06N/S的收缩刺激。ICL维在循环载荷刺激前对该组兔子左侧后肢髌骨下缘髋腱附丽处针刺损协并注入0.2ml自身血,48小时后进行循环载荷刺激同CL组。4周后取材,脱钙,脱水,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采集图像进行组织学分析。
结果:相比于CON组,CL组髌腱有明显玻璃样变,腱纤维排列紊乱,细胞增多;潮线“涨潮”或者模糊消失、钙化;纤维软骨区明显增厚和出现玻璃样变,钙化:部分样本骨质增生.ICL组可见到与CL组类似的组织学变化,但腱纤维和细胞排列更为紊乱的:潮线完全消失:出现骨质增生,但没有CL组明显。根据相关文献的报道,上述组织学改变已经证实了骨腱结合部损伤模型的建立。
结论:①CL组和TCL组骨腱结合部形态学改变证实了4周时存在损伤.②CL组和ICL组骨腱结合部的纤维软骨区厚度明显增厚、细胞密度显著增多也证实了损伤模型的成立.③两种方法均从组织学上证实了骨腱结合部损伤模型的建立。比较单纯循环载荷和损伤后循环载荷两种方法,两者都有各自对应的实际情况存在,伯仲难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