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浙北地区一个典型的农民工社区为基点,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及跨学科的视角,对当地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细致勾勒,借以管窥他们的社会认同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一方面需要一个来自乡土社会的关系网络作支撑,另一方面也会在和城市社区的互动中获得情感意义,即出现社会认同的二重性,之前的学者大多论述二者的矛盾性,笔者认为,在研究中,与其纠结农民工社会认同二重图式的矛盾状态,不如考察和阐释其背后的日常生活实践逻辑。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四章。绪论部分,重点介绍了问题的源起、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理论与方法,同时也阐述了文章的亮点及局限性。正文部分,第一章重点介绍旧馆镇环境及当地农民工群体。首先直接对田野调查地进行区位分析,主要从该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商业经济概况、人文性格三个方面切入,借以考察其独特的区位环境对外地农民工的流入及社会适应的影响;其次对旧馆镇农民工的来源地构成和从业种类进行考察。第二章,依赖与扩展: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认同。正是基于地缘和血缘之上的熟人关系,和以籍贯定位的老乡关系及以职业连结的工友关系,一起构成了他们所依赖的整个乡土关系网络,第三章,冲突与适应:农民工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本章借用社会认同理论,试着从农民工对旧馆镇这个社区的认同来展开论述,考察他们对城市社会认同的建构。第四章,“主体建构”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实践逻辑。本章重点考察了农民工对“家”意涵的新实践。结束语部分,“过日子”的哲学。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其实是一种积极的生活心态,这种积极地生活心态展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上就是“过日子”,“过日子”是农民最素朴最信仰的生活哲学,因为要在城市里生活,要继续“过日子”,就少不了相互间的扶持,这就包括和亲戚、朋友、老乡、工友、房东、邻居等的交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农民工不仅要依赖于乡土关系网络,而且还要有一个城市里的人际圈,并且这二者之间不是相背离的、冲突的,它们熔铸在一起,共同拉起生活之车平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