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郭绍虞、罗根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学科的领军人物,二人的同名扛鼎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在1934同年出版。他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是20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郭绍虞、罗根泽可以称得上是这一学科的领军人物,二人的同名扛鼎之作《中国文学批评史》在1934同年出版。他们的研究,不仅引领了当时文学批评史学研究的热潮,也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文学批评史观念和文学批评史写作范式。本论文以郭绍虞、罗根泽两位学者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文本为切入点,试图回到20世纪初文学批评史学的研究起点,结合二者批评史学相关研究,对比探讨二者文学批评史学研究的学术个性、研究路向以及文本形态,以期对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有所启示。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二者共同的文化语境下不同学术个性的养成。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意识的觉醒表现在诸多方面:求学、参与社会活动、教书等。不同的学术行迹养成了二者不同的学术个性,他们的著述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面貌。第二章是对二者著述研究路向和展开方式的比较探讨。在各自搜集的大量材料基础上,郭绍虞以进化的纯文学观为纲,罗根泽以史学意识下的“还原”为己任,使得二者从著述目的到编写体例选用都有所不同,本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对比阐释,为进一步切入到具体文本之中进行文本形态的对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是对二者文本形态的展开比较。因为他们二者一个以文学史观下的“裁剪”为逻辑起点,一个以史学意识下的“还原”为逻辑起点,不同的研究路向和展开方式,造成了文本形态完全不同的风格面貌。本章在对比二者风格面貌的行文中,注意阐释他们著述的特色以及对后世批评史产生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郭罗文学批评史学的对比研究,从经典著述中找寻启发我们研究当代文学批评史的思路,或许会引发我们对建设中国文学批评未来的一些思考。
其他文献
1978年生于黑龙江肇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创作感言:我努力使绘画回到最本真的状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迁入物象中,深入体会其中的情趣,心与物、心与自然相互作用,达到
理想的生命形式,是人类文明不息的追求,也是中外作家倾其毕生孜孜不倦探寻的终极意义。沈从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为我们留下的卷帙浩繁的文学创作,刻满了其执着追求生命神性的足
利用SCoT分子标记分析国内外8个黄花蒿品种(品系)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运用POPGENE软件计算相关遗传参数,UPGMA方法聚类生成树状图。结果表明:20条引物共检测到145个
文学史上,李渔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是他的戏剧作品尤其是戏剧理论《闲情偶寄·词曲部》却普遍人为所重视.李渔是又如何成为一个蕴涵如此丰富的文化人的呢?考察其一生,从崇
接受美学在论述文学接受主体的阅读过程时提出了"接受视野""视界融合""视野的改变"等一系列重要概念,但对这个过程及概念并没有说明其心理实质.这可以借助新兴的认知心理学、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以"都市空间"作为节入点,阐释台湾都市文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该文的第一部分是对中国现当代都市文学的历史进程的简略回顾,台湾都市文学为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
该方法已注册中国专利,专利名称:一种新型广播、接收方法及其装置,专利号:98.1.11706.6/PCT-CN99-002031 技术背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模拟广播方式必然要被数字广播方式所取代。考虑到目前各种数字处理
该文认为,穆旦诗歌不令存在"反传统"的"突进"的一面,还有向传统不自觉地"退回"的一面,前者使他的诗歌带有鲜明的"西化"色彩,后者则给他的诗歌烙下深刻的"本土"印记.自觉的"突
该文主要分四个部分,意在尽量客观地评述路遥对待生活的严肃与真诚,视文学为生命直至最后捐躯文学沙场的献身精神,以及路遥小说的独特价值与个性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