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道是城市结构的骨架,作为每个人心中的城市意向之一,是多样性人群的集体记忆。它不仅具有联系城市功能单元的功能,还连接着人室内和室外的生活,是人们交往的媒介,是活动的发生器,同时街道也是公共生活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形态,体现出了所处环境的生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基础,所以为了展示这种富有精神面貌的城市形象和促进城市积极健康发展,就需要我们重塑对街道的人性化关怀。但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街道空间的设计表现出了一种重车轻人、重量轻质的趋向,逐渐脱离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主导思想,城市活力随之衰弱,传统街道丰富的生活场景也在逐渐消失。所幸的是,这个问题在现阶段城市发展研究中已经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学者们正努力通过各种相关研究期望对富有人情味的街道生活进行复归。在梳理以往研究理论后,笔者发现人性化设计理论在“人”这个概念上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一是将人作为同质化的人进行研究,二是偏重于对某类人群的感知研究,缺乏综合性思考,忽视了对人的综合性考虑。正如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多样化的,城市的文化景观是多样化的,生物的种类关系是多样化的,其中“人”的概念也是多样化的,所以对街道的人性化研究更应该是对“多样化”的人性化探索。本文研究将以多样化为切入点,以“多样性”的人性化研究和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理念为基础,期望通过街道物质环境来促进街道使用人群的多样化,和各类步行者构成比例的合理化,尊重和关心多样化的人,对城市人性化复归,激发城市活力,展现城市魅力。研究对象将以南昌老城区的生活性街道为案例,首先确定街道人性化表现的维度,即人性化表征维度和人性化构成维度,并选择上述维度对应的指标元素,通过相关性分析,总结空间环境是如何影响街道步行者构成比例,找到影响各类步行者心理和生理感受的环境因素。最后从街道构成环境出发,总结出“多样性”的人性化街道塑造策略。并试图通过对人性化街道的探索,推动后续研究对促进公共空间中使用人群多样化的注意与思考。对街道人性化定量评估体系框架做出的尝试性探索,一方面为发现已建成街道环境的问题和相关的改造方向提供了客观依据,另一方面也为街道人性化的评估形式进行了创新性的拓展,也期望对后续街道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