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单元,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得不直面各种风险,在所有的风险集中,疾病风险的危害更为严重和深远。当疾病产生的大额医疗费用超过家庭的支付能力时,就会造成收入视角的贫困,即所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但从可行能力的视角来看,疾病造成的贫困不仅仅是收入贫困,更重要的是可行能力的剥夺,会降低获取收入的能力,并使得将收入转化为可行能力更加困难。因此,疾病产生的“真实贫困”可能比在收入空间表现出来的贫困更加严重,可能具有持久性,甚至发生代际传递。面对大病冲击带来的福利的损失,农户并不只是消极地承受,而是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积极应对。农户的风险应对机制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在正式的健康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农户依靠非正式的应对机制来化解疾病的经济风险,这也是农户的“理性选择”。风险因素、风险暴露、风险反应或处理策略以及福利后果构成一条完整的风险链。风险链的起点是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的存在并不会直接产生负向影响,只有当风险暴露后才会影响家庭的福利水平。风险的处理策略包括事前行为以及事后的处理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选取健康风险作为研究重点,并以家庭实际受到健康冲击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且主要考虑事后的风险应对策略。将健康风险暴露(健康冲击)、福利后果(贫困)以及健康风险应对策略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全文主要沿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从健康风险的角度审视我国农村的贫困现象,分析健康冲击对家庭贫困的影响,包括贫困的动态变化,即因病致贫的作用过程;二是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网络内的风险统筹分别作为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风险应对策略的研究重点,探究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能否起到缓解我国农村因病致贫的效果。具体研究内容陈述如下:研究内容一:因病致贫的宏观现状及成因分析该部分的目的是为后面章节的实证分析奠定研究背景。目前,疾病已成为农户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偏低,医疗服务的经济可及性差,出现患病不就诊,应住院而未住院的现象。而政府卫生事业投入的不足以及城乡之间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也导致农民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远远弱于城镇居民。医疗服务价格的快速上涨,加上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缺位,使得患者面临沉重的医疗负担,尤其是在遭受大病冲击时,将迫使农民陷入贫困的境地。研究内容二:疾病与贫困作用关系的微观描述健康与贫困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利用CHNS的追踪数据本文探讨了疾病与贫困间的相互关系及动态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分析,我国农村贫困与健康贫困状况不断得到改善,但也存在反复与波动;贫困户更易受到健康冲击,对医疗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医疗负担过重;由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医疗价格的高涨,疾病仍然是我国农村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克服贫困与健康贫困任重而道远。立足于动态发展过程,农村因病致贫与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现象逐步得到改善,家庭健康冲击在短期内给家庭造成的影响更大,致使家庭陷入暂时性的贫困境地,而给家庭带来的长期影响要小得多。研究内容三:健康冲击对贫困及动态贫困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重点利用微观数据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探讨健康冲击对贫困及贫困动态变化的影响,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其一,健康冲击将加大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且年份越近,影响越大。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面板数据模型控制内生性后均发现,在不考虑内生性问题时,健康冲击对农户贫困的影响被低估;其二,健康冲击一方面增大了贫困农户脱贫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加大了非贫困户进入贫困的风险,因此对退出贫困的影响为负,而对进入贫困以及保持贫困的影响为正;其三,健康冲击不仅在短期内对贫困产生影响,而且会影响家庭长期收入水平的增长,在长期内影响贫困。相对而言,健康冲击对短期贫困的影响较大,而对长期贫困的影响略微有所减小。研究内容四:新农合制度对缓解“因病致贫”的作用效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种正式的风险应对机制,其缓解“因病致贫”的作用主要通过对农户自费医疗支出的补偿来实现。本文对新农合制度缓解“因病致贫”作用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农合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病致贫,符合制度设计的初衷,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新农合制度对不同收入人群缓解因病致贫的效果存在不均等性,低收入阶层从新农合制度中的受益程度要小于较高收入阶层。研究内容五: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对缓解因病致贫的影响在“关系本位”的农村社会,农户的行为遵循“生存伦理”和“互惠”的原则,以血缘、亲缘或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农户社会关系网络组成一个风险分担团体,起着非正式的风险保障作用,为个体农户在遭受健康冲击后提供最后一道防线。文中将亲友馈赠作为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机制,通过在模型中引入亲友馈赠价值与健康冲击的交叉项分析其对缓解因病致贫的实际效果。分析结果显示,亲友馈赠能够减缓经济贫困,但对于缓解因病致贫的作用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