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针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左侧太溪穴,记录针刺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各项指标(BPM、SDNN、RMSSD、TP、LF、HF、HF%、LF%、logLF/HF)的相应变化,观察其对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探讨针刺左侧太溪穴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运用针刺治疗脑梗死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45-80岁之间脑梗死急性期患者30名(男患18名,女患12名),平均年龄63.8±7.6岁,平均病程10.33±2.71天。针刺受试者的左侧太溪穴,使用medilog(?)AR12动态心电记录仪监测心率变异性指标,记录针刺太溪穴前5 min、针刺得气时、行针时(针刺10 min)、出针时(针刺20 min)、出针后5分钟5个时间点的心率变异性定量指标BPM、SDNN、RMSSD、TP、LF、HF、HF%、LF%、log LF/HF。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土标准差(X±S)表示,对针刺前、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及出针后5min五个时间点观察HRV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统计方法采取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需经过数学转换,转换符合正态分布后的数据再采取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首先进行Mauchly’ s球形检验,若P>0.05,则采用一般线性模型下的重复测量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若P<0.05,不满足球对称条件,对自由度进行校正,采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系数。各时间点HRV各指标间的比较应用Bonferroni法,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针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左侧太溪穴对HRV平均心率的影响: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min与针刺前比较数值变化不明显(P>0.05)。2.针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左侧太溪穴对HRV时域指标的影响:RMSSD、SDNN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min与针刺前比较数值变化不明显(P>0.05)。3.针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左侧太溪穴对HRV频域指标的影响:(1)TP在出针后5mmin与针刺前比较变化显著(P><0.01),而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2)HF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mmin与针刺前相比显著降低(P<0.01);(3)LF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min与针刺前比较数值下降明显(P<0.01);(4)HF%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min与针刺前比较显著降低(P<0.01);(5)LF%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后5min与针刺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而出针时与针刺前比较有显著变化(P<0.05);(6)LogLF/HF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5min与针刺前比较显著升高(P<0.01)。结论:1.针刺左侧太溪穴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总的心率变异性影响不显著。2.针刺左侧太溪穴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迷走神经活性有抑制作用,对交感神经活性有兴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