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直肠癌的低位前切除术,尤其是超低位前切除术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超过9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肛门功能的障碍,即所谓的低位前切除综合症。关于低位前切除综合症原因的相关研究认为和以下因素有关:1、吻合口的高度;2、外源性神经损伤;3、胃肠道重建方式的影响;4、术前辅助治疗的影响,等等。其中外源性神经离断对残存新直肠的作用成为研究的热点。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离断后会损伤到左半结肠的外源性神经和血运,对去神经后肠管可能出现的变化,现在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电生理学方面,而对于去神经后肠壁内源性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数目以及肠壁内神经递质(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数量会出现何种相应的变化,其相关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本文旨在研究肠壁神经系统在外源性神经缺失后可能出现的变化,为临床做进一步的干预打下理论基础。
方法:在Wistar大鼠肠系膜后血管根部离断血管及周围组织,同时离断肠系膜,建立前切除术模型。分别在术后1周和4周取材。采用免疫荧光的技术研究去神经血管的左半结肠其肠肌丛内神经元总数随建模时间变化的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肠壁胆碱乙酰酯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on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含量。收集临床前切除术后复发直肠癌再次手术的病例,对其再次切除的的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其肠肌丛内神经元总数变化的情况。
结果:前切除术模型试验组大鼠在1周时和对照组相比,体重有所减少(231.80±13.21g vs237.10±8.40g,P=0.299),粪便总重增加(25.79±3.94g vs11.81±0.86g,P<0.001),粪便数目增多(97.20±8.094 vs42.10±3.84,P<0.001),粪便单粒重量略降低(0.2648±0.0287g vs0.2811±0.1257g,P=0.125),在4周时恢复。模型组1周时肠壁环肌层明显增厚,一直持续到术后4周。模型组大鼠1周时和对照组相比肠肌丛内每神经节神经元的数目没有出现变化(47.60±7.058 vs45.20±5.673,P=0.413),在4周时同样没有差别(45.40±4.671 vs46.90±5.087,P=0.5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NOS在去神经1周时降低,而在4周时明显升高,ChAT在1周时明显增高,而在4周时降至正常水平。对临床标本的研究显示,肠系膜下动脉根部离断对肠肌丛内神经元的总数无影响,新直肠组和对照组神经元总数之间没有差别(8.22±2.70/mm vs8.16±2.67/mm,P=0.944)。
结论:大鼠左半结肠去神经血管后在术后1周时出现粪便重量增多,粪便粒数增加,在术后4周时恢复;术后1周时肠壁内神经递质nNOS明显降低,ChAT明显增高,术后4周时nNOS明显增高,ChAT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1周时肠壁环肌层变厚,4周时未恢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显示肠肌丛内神经元的数目并不因外源性神经血管的离断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