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是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历史上曾分布于我国的甘肃、内蒙、宁夏、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现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地区。通过对青海湖湖东-克图地区土壤和牧草矿物质元素的研究,发现该地区是严重缺硒区。然而,生存于硒(Se)缺乏地区的普氏原羚却不见缺硒表症。因此,研究普氏原羚对自然栖息地环境硒胁迫的适应性机制,并为普氏原羚的保护提出新的对策,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必要,并且在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青海湖流域湖东-克图地区、元者地区和鸟岛保护区“土壤-牧草-普氏原羚”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评价土壤、牧草和普氏原羚矿物质营养状况,分析普氏原羚血液生理生化、血液流变学和抗氧化系统等参数,同时重点运用基于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的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探讨缺硒环境中普氏原羚血液差异蛋白质组的表达特性,着重在蛋白水平上寻找普氏原羚对环境硒缺乏响应的生物标志物,并探索普氏原羚对环境硒胁迫的响应机制。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土壤和混合牧草矿物质营养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牧草幼苗期和枯草期土壤速效Cu和Se含量极显著高于青草期,幼苗期和枯草期混合牧草矿物质养分含量明显高于青草期,但牧草枯黄期与幼苗期间无显著差异。无论幼苗期、青草期还是枯草期,湖东-克图地区和元者地区土壤总Se含量、速效Se含量和混合牧草Se含量都极显著低于鸟岛地区和参考值,湖东-克图和元者地区属于严重硒缺乏区。(2)栖息地硒缺乏对湖东-克图和元者地区普氏原羚矿物质营养代谢、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系统功能造成显著影响。包括湖东和元者地区地区普氏原羚血液和毛发Se含量极显著低于鸟岛地区和参考值,血液Cu、Zn和Mn的含量极显著高于鸟岛地区。与鸟岛组普氏原羚相比,元者组和湖东组普氏原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磷酸肌酸激酶(CK)、胆碱酯酶(CHE)极显著升高;血清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和过氧化脂质(LPO)极显著增高。(3)栖息地硒缺乏使湖东-克图和元者地区普氏原羚血常规和血液流变学参数发生显著变化。即元者和湖东-克图地区普氏原羚血液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压积(PCV)和血小板计数(PLT)极显著降低;全血低切粘度值(5 s-1)、全血低切粘度值(1 s-1)、血浆粘度值(200 s-1)极显著升高,全血高切还原粘度、低切还原粘度、高切相对粘度、低切相对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极显著增高。(4)利用基于iTRAQ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缺硒环境普氏原羚血清蛋白质差异表达特性,缺硒组与非缺硒组相比,共鉴定到130个差异蛋白,其中上调蛋白70个,下调蛋白60个;进一步分析差异蛋白发现有27个蛋白与硒的生物学功能相关(包括氧化还原过程,免疫反应,硒结合,骨形态发育,内皮细胞发育和生长调节)。基因本体数据库(GO)注释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区域、生物膜、细胞器等292个细胞组成,单一生物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生物调节等1996个生物过程,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节、结构分子活性等303个分子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富集分析,这些蛋白主要富集在凝血和补体级联反应信号通路、粘着斑通路、胰液分泌通路、代谢通路、血小板活化及氧化磷酸化等途径。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发现许多重要节点蛋白与结合相关,包括辅肌动蛋白、延伸因子1-γ、微管蛋白α-1B链、富含组氨酸的糖蛋白前体及延伸因子1-α1等,其多数参与细胞生化过程调控或信号传导途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