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1日,以“农业科技”为关键词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下发,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九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足以显示出我国农业的重要地位。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存在水资源严重不足、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衡、旱涝灾害频繁等顽疾,粮食保障问题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无论提出的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还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供给。“为政之要,首在足食”,粮食的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生产虽有几次大的波动,但总体上基本实现了从供不应求向供给平衡的根本性转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第八个年头的连续增产。与此同时,我们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国家粮食生产长期持续增长的基础不牢固,区域性、结构性的矛盾逐渐凸显.制约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的自然资源因素作用也在加强。因此.在当前的约束下,只有运过各种手段逐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才能真正达到高产稳产,巩固产量长期增长的发展态势,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纵观目前关于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保护和提高措施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目前对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研究的文献多数以全国为研究范围,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粮食生产的现状,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措施,而对某一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及其保护措施关注不多,例如单独研究某一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情况的文献还很少见,也许是学者们认为局部研究意义不大。但笔者认为我国正处于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各个粮食主产区或者生产大省是全国粮食的主要供给地,在稳住全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局,保障粮食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由此本文主要基于粮食大省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战略地位,首选东北区的吉林省为研究范围,源于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尤其是玉米产量居全国第一,发展玉米生产的条件优越。因此,提高并保护其粮食生产能力,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二,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被证实是“投入型”生产,所以众多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学者都是从各自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影响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种种因素,把生产函数模型中系数为正的因素通通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下,似乎都有道理但又都显得过于表面,造成很难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这种分散性的论述问题不利于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最重要的是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总是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论之中,提出的建议也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为了避免研究问题的广泛而不深刻,本文从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与粮食增产密切关联的某一要素投入进行深刻剖析,力图量化最优的要素投入量,从而实现既定的粮食生产规模。第三,现有很多文献都粗略地探讨了要素的投入问题,对加大投入力度意见一致,但对谁来充当投入主体问题则各抒己见,本文则试图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分析要素投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一切以农民的利益为先的原则下.明确要素投入的主体.构建我国特殊的供给系统,创新投入机制,扭转多年来投入效果不佳的尴尬局面。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范畴;论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总结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农业基础设施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农业基础设施现状以及其投入情况、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主体问题、投融资机制以及投入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为本文的研究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第三部分界定了农业基础设施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概念,明确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作用。第四部分是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地位及生产能力现状分析。第五部分是本文的实证研究分析部分,首先提出运用的理论模型,接着介绍本文指标设计、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通过计量工具、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现阶段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并得出结论。第六部分本文的结论,提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