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章》是屈原生命和情感的结晶,它记录了屈原大半生的追求、探索和不幸的遭遇。《九章》是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屈原的经历和遭遇,更准确地理解他的内在情感矛盾冲突,更客观地判断他的作品艺术特点的重要依据。从汉代开始对《九章》进行研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王逸、洪兴祖、朱熹、汪瑗、黄文焕、林云铭、蒋骥、陈本礼等等众多杰出的研究者。从目前所能考见的证据来看,《九章》全都是屈原的作品。其各篇创作的时地大体是:①《橘颂》写于怀王十四、五年受谗被疏时,地点在郢都。②《惜诵》为怀王三十年,屈原谏武关之会,被贬汉北,离郢前夕的发愤抒情之作。③《抽思》是屈原到汉北贬所后的一二年间所写的怀思郢都之作。④顷襄王四年左右,屈原被迁逐到更为偏远的江南。在迁逐流放江南的十多年间,他写下了《思美人》、《悲回风》、《哀郢》、《涉江》等诗篇。⑤最后,在沉汨罗前夕,屈原写了《怀沙》、《惜往日》。《九章》不仅是屈原后半生的生活记录,也是屈原内在情感矛盾的表现。屈原的情感矛盾主要有四个方面:①矢志与从俗的情感冲突。②思君与罪君的情感矛盾。③迁逐之怨愤与恋国之深情的情感纠缠。④生与死选择的情感激荡。《九章》在意象塑造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典型的抒情意象主要有:①理想与祖国之象征——“郢都”意象。②香花草木意象之先声——“橘”意象。③悲剧命运中的生命支柱——“古贤”意象。④“高驰而不顾”的人间宵小——“党人”意象。《九章》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其结构形式主要有四种:①时空转换中的纪行式结构,以《涉江》、《哀郢》和《怀沙》为代表。②感物而生的沉思、怀想式结构,以《抽思》、《思美人》和《悲回风》为代表。③情感激荡中的突发式结构,以《惜诵》、《惜往日》为代表。④物我映照式的咏物结构,《橘颂》为代表。这些结构类型经后世文人的不断运用,已成为我国古代抒情诗的四种基本结构模式。对《九章》真伪、创作时地、情感矛盾及其流程、抒情意象和结构特点等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九章》,更准确地把握屈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另一方面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九章》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抒情文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