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MBR因诸多优点备受关注。膜污染问题是制约MBR更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减缓膜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微生物作为反应器的主体,其群落结构及代谢产物特性对膜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重要生态因子。本试验以A/O-MBR(Anaerobic-aerobicMBR,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为实验对象,以温度为主要变化参数,分别于30℃、20℃和10℃进行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主要监测一个膜污染周期内不同膜压时好氧池混合液和Cake层的胞外聚合物含量及组成,采用T-RFLP(Terminal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末端标记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分析反应器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组成,同时使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膜丝表面的微观结构进而推究膜污染发生过程,并探讨膜污染发生过程中微生物种群变化、胞外聚合物与膜污染的关系。运行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COD去除效果影响不大,30℃、20℃条件下A/O-MBR去除氨态氮以及氮素效果很好;10℃条件下反应器对氮素的脱除效果很差。A/O-MBR在20℃、30℃条件时膜污染周期大约为23-31d;10℃膜污染周期严重缩短为5-6d。低温对A/O-MBR脱氮效果及膜污染发展影响显著,不利于MBR的运行。膜丝被异源物质覆盖,膜孔堵塞是膜压升高、膜污染发展的最直接原因。30℃时A/O-MBR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ake层中SMP含量,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对膜污染影响更大;20℃和10℃时A/O-MBR膜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ake层中蛋白质含量。A/O-MBR运行过程中,好氧池混合液、Cake层和膜丝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并不一致,优势种群存在一定的演替迁移过程,不同温度条件下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别,对膜污染发展贡献较大的菌种也不相同:30℃时为根瘤菌属、发硫菌属、动胶菌属细菌;20℃时为发硫菌属细菌和粘菌属细菌,尤其是后者;10℃时为发硫菌属细菌和β-变形菌属细菌。微生物群落组成与胞外聚合物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