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滨海地区的城市化程度较高,但是在该区域广泛存在的滨海盐土,会对园林绿化植物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从而降低城市绿地的观赏性及生态功能。本研究以大田条件下的实际应用为基础,以滨海地区城市绿化建设为目的,对滨海盐土不同改良措施的降盐效果进行了研究与评估,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良方案,以期提高滨海地区的城市绿地质量。本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在滨海地区新兴城区的城市绿化建设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采取布设排盐暗管的工程改良措施。排盐暗管的布设深度为100 cm,上覆20 cm厚的碎石(粒径约3 cm)作为滤料,其改良成本为70元·m-2。与此同时,未采取工程改良措施的对照处理,其表层土壤(0-20 cm)发生了严重的次生盐渍化现象,全盐量约为初始的4.4倍(19.63±2.26 g·kg-1),苗木大量枯死,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2)在滨海地区城市绿化的过程中,若采取的工程改良措施效果不佳,甚至未采取任何工程措施,则需要通过施入土壤改良剂的方式进行补救。本研究中,采取铺设碎石隔盐层的工程改良措施,其土壤盐分呈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此时向土壤中施加沸石5 kg·m-2以及园林废弃物8 kg·m-2(改良深度20 cm),即可达到与排盐暗管处理改良效果相近的水平。此方案的改良成本,需在铺设碎石隔盐层的基础上,额外投入11.78元·m-2,共计约81.78元·m-2。对于未采取任何工程改良措施的区域,向土壤中施加磷石膏1 kg·m-2以及园林废弃物3.35 kg·m-2(改良深度20 cm),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表层土壤返盐。虽然此方案的改良成本仅为4.39元·m-2,远低于上述工程改良处理。(3)本研究中,提出了一种采用蚯蚓改良滨海盐土的新型生物改良方式。在未采取工程改良措施的前提下,当园林废弃物的施用量达到6.5 kg.m-2时(以改良深度20 cm计算),试验用赤子爱胜蚓能够在滨海盐土中生存并自然越冬,同时降低滨海盐土的全盐量,改善滨海盐土的土壤肥力状况,促进植物的生长。在向每平方米土壤中添加6.5 kg园林废弃物作为饵料,并投放50条蚯蚓的基础上,额外施用1 kg的磷石膏以及0.4kg的红糖,可以进一步抑制土壤的返盐,巩固滨海盐土改良效果,降低土壤次生盐渍化造成的损失。此方案的改良成本约为10.60元.m-2,且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为磷石膏及园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