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森林经营促进天然次生林恢复已经成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是国家森林抚育经营的试点之一,场内存在较大面积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了改善蒙古栎次生林群落结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林场从1999年开始对起始条件一致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林分年龄约为63年,密度为850株/hm2)开展了不同经营模式的对比试验。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植物功能性状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多目标经营研究”(31570633)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以丹清河试验林场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目标树经营模式(MSR1)、生态系统经营模式(MSR2)和无干扰(MSR3)对林分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木材生产、固碳能力及林木综合经济价值的影响,以期为天然次生林恢复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样地调查、实验室测试获取林分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数据,利用查阅文献法、访谈法、实地调查走访等方法获取林木价格和碳汇价格,应用净现值原理和Hartmann模型对森林经营的成本—效益进行静态分析,并进行了林木综合经济价值对折现率、木材价格和碳汇价格变动灵敏度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果:(1)三种经营模式林分中优势种均为蒙古栎,蒙古栎的优势度为MSR3(79.59%)、MSR2(78.07%)、MSR1(55.13%),无干扰模式和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显著大于目标树经营模式(P<0.05);红松的优势度为MSR1(32.33%)、MSR2(7.74%)、MSR3(0.29%),目标树经营模式显著大于其他两种经营模式(P<0.05);无论平均林分密度、平均胸高断面积、平均树高,均为无干扰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模式(P<0.05),其他两种经营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模式灌木层多样性显著大于其他两种经营模式(P<0.05),三种经营模式的物种多样性在其他林层并无显著差异(P<0.05);人为干扰程度越大,与未干扰林分相似性越低(2)不同经营模式对当期林分收获量和碳储量的影响。三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84.31m~3/hm~2(MSR1)、114.76m~3/hm~2(MSR2)、227.53m~3/hm~2(MSR3),无干扰模的蓄积量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模式(P<0.05),而生态系统经营和目标树经营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单位面积木材收获量大小分别为52.49 m~3/hm~2(MSR1)、69.86m~3/hm~2(MSR2)、137.88 m~3/hm~2(MSR3),无干扰的当前林木收获量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模式(P<0.05),而生态系统经营和目标树经营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不同经营模式的单位面积生物总量分别为52.41t/hm2(MSR1)、89.83t/hm2(MSR2)、237.52t/hm2(MSR3),无干扰的生物量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模式(P<0.05),而生态系统经营和目标树经营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单位面积木材碳储量分别为23.06t/hm2(MSR1)、39.53t/hm2(MSR2)、104.51t/hm2(MSR3),无干扰的碳储量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模式(P<0.05),而生态系统经营和目标树经营模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绩效比较。木材净现值排序为目标树经营(21.89万元/hm2)>无干扰(21.15万元/hm2)>生态系统经营模式(20.57万元/hm2);在四种碳汇价格下,碳汇价值排序均为无干扰>目标树经营>生态系统经营;当碳汇价格为920元/t和282.55元/t时,林木综合经济价值排序为无干扰>目标树经营>生态系统经营,当碳汇价格为78.08元/t和48.53元/t时,林木综合经济价值为目标树经营>无干扰>生态系统经营;折现率和林木价格灵敏度指数均为目标树经营>生态系统经营>无干扰,碳汇价格灵敏度指数则为无干扰>目标树经营=态系统经营。最后,提出了针对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恢复及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1)构建目标树经营技术体系(2)完善目标树经营的管理体系总而言之,由于蒙古栎是长周期树种,短时间内三种模式经营效果还未充分显现,还应进行长期监测和模拟预测,以便在后续的经营中不断对各项经营措施进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