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已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校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基于压力过程理论模型,本研究通过建立综合性的分析框架验证校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直接关系,以及自尊和社会支持在二者关系上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运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国东部某市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样本由746名4-9年级的学龄儿童组成,平均年龄为11.85(S.D.= 1.739),其中男性儿童占52.8%,女性儿童占47.2%。本研究运用多维同辈欺凌量表、心理健康福祉量表、多维感知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分别对校园暴力、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自尊四个变量进行测量,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验证校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测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了较好的模型拟合度(χ2=63.659,df=23,p<.001,CFI =0.987,RMSEA = 0.049)。所有观察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值介于0.666和0.927之间,表明所有指标变量都有效地反映了潜变量的内在结构。结构模型验证也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指数(χ2= 286.824,df=93,p<.001,CFI = 0.958,RMSEA= 0.053),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假设模型得到了实证数据的支持。儿童心理健康被总体模型的解释度为47.2%。本研究发现,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校园暴力与儿童心理健康成负相关(β=-0.124,p<.001),这一结果揭示了校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效应,说明校园暴力的发生会直接降低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另外,自尊与社会支持会在校园暴力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具体而言,在控制其他变量之后,校园暴力与社会支持成负相关(β=-0.243,p<.001),而社会支持又与儿童心理健康成正相关(β=0.459,p<.001),所以校园暴力将导致社会支持水平的降低,进而间接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校园暴力与儿童的自尊水平成负相关(β=-0.124,p<.001),自尊又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成正相关((3=0.324,p<.001),即校园暴力会导致儿童自尊水平的降低,以此间接地损害儿童心理健康。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本研究有利于压力过程模型的完善和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模型用以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解释校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其次,本研究能够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提供实证依据,促进循证社会工作的发展。本研究还有利于促进校园暴力相关社会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