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术后再狭窄是影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疗效的主要因素,而内膜增生是引起再狭窄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及免疫反应参与再狭窄的起动、发生与发展。核因子κB(NE-κB)是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的转录因子,它在应激情况下被激活,参与调控一系列介导炎症反应的基因表达,其中包括诱导型环氧化酶(COX-2)基因的表达,而COX-2是炎症过程中前列腺素(PGs)合成的限速酶,COX-2的表达促进PGs的合成,参与炎症反应。因此推测NF-κB、COX-2的表达增加可能与PCI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 诸多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效应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炎症反应等,有实验表明他汀类药物可抑制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形成,但结果并不一致,其抗内膜增生的机制尚不确定。NF-κB在炎症中起启动作用,COX-2则调节重要炎质介质PGs的合成,两者均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增生的内膜细胞中表达,因此认为它们可能在内膜增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抗内膜增生的效应与NF-κB或COX-2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炎症的标志物,高敏CRP(hsCRP)能反应微量的CRP,一些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显示hsCRP是预测健康人群未来罹患心肌梗死的一个独立的预测指标,亦有研究表明hsCRP水平是了解冠心病高危患者斑块破裂的主要指标。有关COX-2与hsCRP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少。 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第一章 NF-K B、COX《在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 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内膜增生的关系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NF化 B、COXZ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探讨再狭窄发生的可能机制。 方法:25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喂以高脂饮食,4周后行右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之后分别于6小时、24小时、l周、二周、4周处死实验兔数只,取血标本和双侧颈总动脉,以左侧颈总动脉作为对照组。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损伤血管NF-K B InRNA的表达,采用 RT.PCR方法检测血管组织 COXZ WA的表达。 结果: 1.球囊损伤后*周可观察到内膜增生。2周时增生明显,4周时继续增生。中层各时段均未见明显变化,内膜/中层比率随时间逐步增长。对照侧内膜轻度增生但明显较损伤侧轻o<0刀匀。 2.球囊损伤后 6小时即可见 NF-K B和 COXZ表达,并于 2周达高峰,4周仍有较强表达。 3.N’F4B、*OX二在损伤侧表达均强于对照侧①叼刀5卜 结论: 1.N’F4B、COX毛在高脂饮食兔颈动脉(末损伤侧)中有微量表达,提示NF.K B、COXZ可能在高脂血症所致的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NF.KB在血管损伤早期即有表达,提示W-KB可能是球囊损伤后炎症反应的起动因素; 3.球囊损伤后NF-K B、COXZ表达明显增强,提示NF-K B、COX-2可能在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4.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是研究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较理想的模型。 11 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第二章 氟伐他汀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 及NF一。B、COX-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效应以及对NF.K B、COX毛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抗内膜增生机制。 方法:15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高脂饮食4周后行右侧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术后分为三组:10mg组喂以氟伐他汀 10mg/kg·d,20mg组喂以氟伐他汀20mghg·d,对照组喂以安慰剂,干球囊损伤后二周处死,取血标本及右侧颈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F.K B,采用 RT.PCR检测 COX-二的表达。 结果: 1.TC、TG水平10mg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刀5人20mg组明显低于10mg组(p<0*匀; 2.10mg组、20mg组内膜增生面积显著小于对照组O<0刀匀;而10mg组与20mg组比较内膜增生面积无显著性差异①>0刀5人 3.10mg组、20fTlg组NF4 B表达较对照组低四叼.05); 4.10mg组、20mg组COXZ表达较对照组低o功刀5卜 结论: 1.氟伐他汀能显著减轻球囊损伤后的血管内膜增生,这一作用与血脂降低的程度无关。提示这一作用与氟伐他汀非调脂作用有关; 2.氟伐他汀能降低损伤后 NF-K B、COX-2的表达,提示氟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儿 B和 COX七的表达来抑制球囊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Ill 博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第三章 短期 COX《选择性抑制剂治疗对 PC术患者 血浆卜sCRP的影响 目的:观察塞来昔布短期治疗对单支单处冠状动脉狭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