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担保贷款是信贷市场一种常见的分散风险的筹资方式,而担保往往是银行和借款人所青睐的一种有效的融资辅助手段。在市场主体大部分为集团化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关联担保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使得企业更有意愿采取这种方式实现融资目的。由于国企改制上市、企业集团化发展等历史和现实因素,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集中的情况。对关联企业提供担保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对外担保的形式,另外也不乏其他形式的担保行为,如互相担保、连环担保。CSMAR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关联担保总额达12392.27亿元,较2010年同期的10144.47亿元增长了2247.8亿元,增长幅度高达22.16%。长期以来,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实施利益侵占的行为,一直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痼疾,也是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上市公司关联方通过关联担保实施利益侵占的行为也屡见报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担保行为,特别是发生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担保行为也打上了大股东利益输送行为的烙印,上市公司关联担保问题由此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实证的角度对上市公司不同类型关联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分析,希冀为判断识别上市公司关联担保行为提供经验证据,并力求为我国资本市场关联担保的规范管理、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或借鉴。由于关联担保相关数据的收集成本较高,且关联担保行为与其他利益输送的手段如关联交易相比更隐蔽,专门针对关联担保进行的研究较少。同时,关联担保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会跨越一定的会计期间,由于关联担保通常在发生时不涉及直接的资产转移,因此在短期内可能不会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关联担保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可能对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水平、资本成本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进而综合反映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以不同于以往大多数研究从企业短期绩效和市场反应等角度来衡量,本文从影响的长期性、综合性角度考量,认为从企业价值角度来衡量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济后果更为合适。现有的研究关联担保的文献大多以规范研究为主,且多从外在表象上对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的风险和危害进行描述,得到的结论因太过片面而缺乏代表性和说服力。实证研究绝大部分只针对上市公司对关联方提供担保的行为展开,少有涉及上市公司接受来自关联方的担保的研究。因此从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上市公司不同类型关联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它们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对更好地理解和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担保行为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内容上,本文将上市公司关联担保行为分为提供担保、接受担保、混合担保三类,分别考察不同类型关联担保的影响因素,并比较分析它们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在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本文从公司财务因素、股权结构及公司内外治理机制等方面出发,分别研究不同类型关联担保与公司债务风险水平、收益水平、收益质量、公司成长能力、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是否发行B股、所有权性质等的关系,然后分别检验各类关联担保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我们发现,上市公司提供担保规模与公司上一年的资产负债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负相关,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非线性负相关,而其他大股东及独立董事、同时发行B股都会对提供担保行为产生监督抑制作用;其次,上市公司混合担保行为与提供担保行为类似,在风险高、收益质量差的公司发生关联担保的规模更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混合担保规模同样存在非线性的负相关,而同时发行B股的上市公司担保规模相对较小,独立董事以及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这类关联担保的影响不明显;最后,从接受担保样本来看,接受关联担保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总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控股股东持股比例正相关,即负债水平高、收益水平高、成长能力好的上市公司接受关联担保的规模更大,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接受关联担保的规模越高。关于不同类型关联担保行为的经济后果,本文从企业价值这一角度进行衡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提供担保和混合担保会损害公司价值,而接受担保则会带来企业价值显著的提升。本文实证结果某种程度验证了混合担保和提供担保很可能是控股股东实施利益侵占的掏空行为,而上市公司接受关联担保更多是关联方为了解决上市公司融资需求、缓解融资约束的一种支持行为。因此仅从利益侵占的角度去解释上市公司关联担保行为可能过于简单、片面,利益输送可以是双向的,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解释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行为。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在定性的基础上展开定量分析,根据理论分析及假设和建立的回归模型,借助Excel软件及统计软件Stata.11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以2009-2011年1393家发生关联担保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对提供关联担保、接受关联担保、混合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三类行为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将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法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力图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全文共分为7章,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是绪论。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方法、框架等,并说明研究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最后介绍本文的主要贡献;第2章是文献综述部分。这部分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包括担保产生的理论根源、关联担保的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及关联担保与利益输送4个方面,并针对前人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评价;第3章介绍我国资本市场上关联担保行为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的政策背景。这部分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情,描述关联担保行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主要形式及特点,并介绍了关联担保相关监管政策演变及其影响等,为下面的实证分析做铺垫;第4章是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首先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包括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理论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假设做铺垫,具有指导意义。而后对关联担保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第5章是实证设计部分,这部分包括数据来源的确定及样本的选取、研究变量以及回归模型的设计三部分。根据第4章提出的假设,选择相应的研究变量并确定实证数据的来源,最后建立相应的回归模型;第6章是实证部分,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针对三种类型的关联担保——提供担保、接受担保、混合担保,研究不同类型关联担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并对回归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第7章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局限性,包括论文的主要结论及政策性建议,并指出论文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前人的研究多将关联担保与上市公司其他关联交易方式置于同一研究框架中进行分析,并且对于上市公司不同类型关联担保的行为影响因素及其经济结果缺乏具体的对比讨论。本文以关联担保为切入点,细致地分析了上市公司不同类型关联担保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通过将关联担保明确分为提供担保、接受担保以及混合担保三类,从其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两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对比研究,以避免结论的一般化,使结论更具说服力。第二,为利益输送理论提供了补充证据。利益输送一直以来是财务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频频披露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利益侵占(掏空行为)问题,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学术界针对利益输送的另一个方面——大股东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支持行为)的经验研究较少,本文尝试性地从关联担保这一角度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更详细地剖析了关联担保行为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动机,同时为实务中的市场规范及监管和投资者保护水平提高提供参考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