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是政府与私人部门为了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形成的一种长期性伙伴关系。我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已开始探索PPP模式,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近些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央政府面对国家经济下行的压力,先后制定了各项调节经济的政策,但由于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个别地方政府在筹建公共项目时借助地方融资平台随意举债、盲目投资等现象时有发生,给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埋下了很多隐患。有鉴于此,中央政府开始探索有别于传统的融资模式,用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削弱地方融资平台在政府项目中的作用。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66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推广PPP模式”,由此,PPP模式在我国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PPP模式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公共项目中投资资金缺口、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既能控制地方政府举债规模、降低政府债务风险又能减轻财政负担。但目前,在PPP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问题也不可小觑。在实务中,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投资人,对PPP项目风险识别与管理的理解普遍存在不够全面、透彻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一些项目由于风险没有科学合理的分担而以失败告终。因此,在PPP项目中,参与方如何及时认识风险、有效分担风险是推进PPP模式平稳有序发展的重点问题。本文首先阐述PPP模式融资风险的相关概念与特征,介绍风险分担主体与目前风险分担所依据的原则,同时列明文中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介绍风险分担流程并进行风险的初步分担,总结国内PPP项目三个典型失败案例中的多种风险因素,并按照风险层级归纳法将目前我国PPP项目风险归纳为政策法规层级、市场层级和项目层级三类,构建包含12个政策法规级风险、8个市场级风险和16个项目级风险的PPP项目风险清单。总结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整理出风险初步分担的结果,同时分析总结现阶段影响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因素,得到后文分析的重点:对于需要政府和私人部门共担的风险,双方各自分担比例的确定。接下来,本文根据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讨价还价博弈理论,基于政府和私人部门双方地位的不对称性,构建PPP项目风险分担博弈模型,提出风险分担比例的计算方法,并结合长春市旧城改造案例,实例运用该比例进行风险分担,论证其可行性,最后,针对现阶段影响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因素给予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