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产流产沙及土壤水分分布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iongyongdezh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北方坡耕地分布较广,北方降雨月份较为集中且降雨量大,加之人为扰动破坏和不科学的耕作方式等综合影响,致使坡耕地土壤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坡面水土流失现象频发,土壤水分分布格局紊乱,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防治等极为不利。因此,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坡面的保水保土效果,及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北方10°坡耕地大豆田为研究对象,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监测了传统耕作(CT)、免耕(ZT)、免耕秸秆覆盖(NT)和横垄耕作(CR)4种处理坡面的产流产沙量和大豆各生育期内坡面0100cm(步长为10cm)土壤含水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模式坡面的减水、减沙效果及流失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特征,总结了不同耕作模式坡面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明确了适合北方坡耕地的最优耕作模式。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耕作模式,坡面次降雨产流、产沙量均表现为:CT>CR>ZT>NT;产流量的影响因素表现为:降雨量>植被覆盖度>风速>25cm深土层温度,产沙量的影响因素表现为:径流量>降雨量>植被覆盖度>风速;不同耕作模式对坡面不同粒级土颗粒的保护作用各不相同,其中对粗沙粒、细砂粒、粉粒和黏粒占比保护性最好的分别为NT、ZT、CT和CT,最差的分别为CT、CT、ZT和NT。(2)不同耕作模式流失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大小关系表现为:NT>ZT>CR>CT,这间接表明了各耕作模式对坡面土壤结构稳定性的保护效果;流失泥沙颗粒分形维数与粉粒和黏粒的含量呈正比,与粗砂粒和细砂粒的含量成反比,其中黏粒和粗砂粒的含量对其影响较大;用矩法理论、级配曲线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对流失泥沙颗粒机械组成特征进行分析,其结论与分形维数评价相似。(3)不同耕作模式试验小区坡面土壤含水量在垂直方向上040cm深度均表现为:NT>ZT>CR>CT,当土层深度大于40cm时,土壤水分含量的大小关系开始发生波动变化,水平方向上,CT和ZT处理坡位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大小关系受大豆生育期内总降雨量的影响较小,分别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和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而NT和CR处理坡位间土壤水分含量的大小随着大豆生育期内降雨总量的不同而产生微变。(4)不同耕作模式剖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均表现出下湿上干的特点,但各处理相对湿润和干燥土壤区域的空间分布范围和位置各不相同,在所考虑的三个因素中,对土壤水分含量影响作用的大小为:耕作模式>剖面深度>坡位;与CT相比,CR、ZT和NT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大豆产量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产量分别平均增加8.77%、15.68%、26.74%,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平均提高6.32%、11.6%、20.61%;得出“免耕秸秆覆盖(NT)”为最优耕作模式。(5)以最小SDRD值作为评定指标,不同耕作模式坡面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差异关系表现为:NT≈ZT>CR≈CT;对于坡耕地而言,土壤水分时间稳定状况不同评价指标的估计值准确效果表现为:SDRD值最小测点校正值>SDRD值最小测点=ITS值最小测点>MABE值最小测点>MED最接近于0的测点;基于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各小区土壤水分时间稳定性的大小关系表现为NT>ZT>CT>CR。(6)CT和NT处理在0100cm范围内的各土层中,土壤的极端干湿状况在时间上稳定性更好;而ZT和CR处理,当土壤剖面深度分别大于80cm和90cm时,土壤极端干湿状态的相对位置点会发生变化;在0100cm深度范围内,除ZT外其他耕作模式不同深度土层间,土壤含水量均值代表点的位置均位于坡面中部,而ZT则倾向于坡面的中下部,各小区均值点对各土层土壤水分平均值的估计效果会随着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变得更加精准;在不同深度范围内,各处理间土壤水分稳定性各不相同,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格局的相似性总体表现为:NT>ZT>CT>CR。(7)整个试验区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深度范围内的变异系数总体上介于6%19%之间,其中上层(050cm)土壤水分属于中等强度变异,而下层(50100cm)土壤水分属于弱强度变异;与随机性因素相比,结构性因素对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更大;坡面土壤含水量空间自相关距离的变化范围为12.74866.300m,下层土壤变程平均数大于上层,土壤含水量半方差拟合模型以高斯模型为主。
其他文献
果实成熟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关其生理和分子机制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葡萄是典型的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软化的特征和机制与呼吸跃变型果实有所不同,并且葡萄不同品种在成熟过程中质地变化和软化特征也存在差异。目前有关葡萄果实成熟软化机制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试验选用果实质地差异较大的‘红地球’和‘玫瑰香’2个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质地、内含物变化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秸秆生物量也在逐年增加,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冬、春季节降水少、气温低,秸秆腐解缓慢,导致秸秆还田后土壤播种层环境恶化,是东北地区秸秆还田难以实行的主要问题。棕壤是我国主要旱作农田土壤类型之一,辽宁省的棕壤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在棕壤旱作农田研究玉米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
加强土壤碳动态变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准确估算全球碳平衡意义重大。由于长久不合理耕种而造成的土壤肥力与碳储量的下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作物残体还田是土壤有机碳补充的有效方式,土壤微生物是将植物源有机碳转化为土壤稳定碳库的核心作用力,支配着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与多种元素的循环。同时,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碳水平、团聚体组成以及外源有机物料输入之间存在复
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 K.Koch)为国家重点3级保护野生植物,观赏及药用价值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研究以天女木兰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Iso-Seq测序、SMARTer RACE序列扩增、染色体步移、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和拟南芥稳定表达以及酶联免疫等技术,对天女木兰MsARF5分子结构、时空表达、基因功能、启动子活性及基因对激素的调控响应等内容进行测试与
精量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是保护性耕作主要的技术环节,具有省种、省肥、工作效率高、出苗好等优点。玉米免耕播种田间工况复杂,因而对精量播种施肥的工作性能要求较高。研究适用于精量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漏播补偿和穴施肥控制,能够保证播种施肥质量,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免耕播种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结果能够为提高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播种施肥性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机械免耕播种切拨防堵装置的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基因组测序结果已于2011年释放,并经后续研究逐渐完善。揭示大白菜基因组中各个基因的功能与作用,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大白菜基因组研究的重要任务。大白菜为两性花植物,雌性不育突变体,是筛选和克隆雌蕊发育相关基因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大白菜双单倍体纯系(DH系)‘FT’为试材,采用EMS诱变与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创制出
蝙蝠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是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蝙蝠属于夜行性动物,传统分类中的小蝙蝠拥有回声定位能力,它们主要是靠回声定位进行捕食和辨别方向,而有些蝙蝠就没有回声定位能力而是靠视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和辨别方向。有研究认为蝙蝠是能够看到紫外光的,然而,目前针对于蝙蝠能够看到紫外光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理论研究和一些电生理实验,并没有进行体外功能实验的验证。此外,还有研究报道,一些洞栖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是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的重要蔬菜作物,其花瓣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对于保护雄蕊和雌蕊、吸引昆虫、完成有性生殖过程起重要的作用。阐明花瓣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不仅是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的任务之一,也受到园艺学家的关注。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和60Co-γ射线诱变技术,获得了一份大白菜花瓣退化突变体(pdm)(Hua
植物病毒是一类重要的植物病原,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病毒在侵染过程中,植物体内的多种抗性途径也会发挥作用,抑制病毒的侵染,减轻病害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发掘植物体内参与抗性途径或者辅助病毒侵染的寄主成分对于了解病毒—植物相互作用、提出新型抗病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在前期对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侵染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后病毒编码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生物防治以其环境友好、低毒、低残留、对人畜无害等优势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田间筛选试验获得两株可以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细菌,评价了盆栽和田间试验的防治效果,并且明确了微杆菌Sneb159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分离得到微杆菌Sneb159发酵液中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具有毒杀作用的物质。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