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分析骶骨肿瘤患者的资料,观察骨巨细胞瘤和其他骶骨肿瘤在影像学表现上的差异,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用以指导骶骨骨巨细胞瘤的早期影像学诊断;分析阐述骶骨骨巨细胞瘤采用肿瘤刮除术的可行性;观察术前实施放射治疗的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放疗前后的病理检查结果的差异,分析术前放疗的作用。为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08年8月间所收治的40例骶骨肿瘤患者,男性2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5.75岁(4岁-72岁)。其中骶骨骨巨细胞瘤10例、骶骨脊索瘤7例、骶骨转移瘤9例,所有诊断均经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证实。首先选取部分影像学资料完整的病例行影像学分析:取7例骶骨骨巨细胞瘤作为实验组、取7例骶骨脊索瘤作为对照组A、取7例骶骨转移瘤作为对照组B。收集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统计肿瘤发病部位、肿瘤生长情况、肿瘤边缘情况及肿瘤密度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第二步选取10例骶骨骨巨细胞瘤,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患者均经穿刺活检确诊及放射影像学Campanicci’s分级,并根据活检及影像学分级结果确定治疗方案。10例中有7例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均为肿瘤刮除术,术中保留骶1-2神经根和至少一侧的骶3神经根,同时给予内固定(早期3例给予骶骨棒加大块植骨,近期4例给予钉棒系统固定);2例术前给予放疗,放射剂量分别为4000cGy和4500cGy,分别取2例术前经放射治疗患者的术前穿刺活检病理及术中病理分别作CD34和Ki67免疫组化染色,然后分别计数肿瘤内生血管密度(MVD)和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分析骶骨骨巨细胞瘤术中给予肿瘤刮除术的可行性及骶骨骨巨细胞瘤术前给予放疗的可行性及效果差异。结果第一步:经过观察实验组及两个对照组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发现,实验组:7例肿瘤全部位于上位骶骨;6例位于骶骨外侧,1例位于骶骨中央;5例边缘清楚,2例边缘呈虫蚀样改变;6例肿瘤内部密度均匀,1例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对照组A:1例肿瘤位于上位骶骨, 6例位于下位骶骨;7例均位于骶骨中央;4例肿瘤边缘清楚,3例肿瘤边缘不清;2例肿瘤内部密度均匀,5例肿瘤内部密度不均。对照组B:5例肿瘤位于上位骶骨, 2例位于全骶骨;2例位于骶骨外侧,5例位于骶骨中央;7例肿瘤边缘不清;1例肿瘤内部密度均匀,6例肿瘤内部密度不均。经统计分析发现:骶骨骨巨细胞瘤与骶骨脊索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生长情况及肿瘤内部密度方面不同,但二者肿瘤边缘情况相同;骶骨骨巨细胞瘤与骶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相同,但二者的肿瘤边缘情况、肿瘤生长情况及肿瘤内部密度不同。第二步:10例骶骨骨巨细胞瘤经穿刺活检确诊后,根据放射影像学Campanicci’s分级结果,7例给予肿瘤刮除术,其中2例失访,5例经过门诊及电话获得随访。5例中1例于术后6个月复发,给予再次手术,5例均获无瘤生存,随访时间34.2(5-67)个月;4例术后大小便功能恢复良好,1例术后出现小便障碍,4个月后恢复;1例患者术后2年髂骨钉断裂,给予翻修,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均恢复良好;2例术前给予放射治疗,放射后肿瘤内生血管密度(MVD)及肿瘤细胞增殖指数(PI)均较放射前明显降低。结论1、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可通过影像学诊断获得早期诊断;2、骶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多发生于上位骶骨,呈偏心溶骨性改变,边缘清楚,肿瘤密度均匀;3、骶骨骨巨细胞瘤与骶骨脊索瘤好发部位、肿瘤生长情况及肿瘤内部密度情况不同,两者肿瘤边缘情况相同;骶骨骨巨细胞瘤与骶骨转移瘤的好发部位相同,但肿瘤边缘情况、肿瘤生长情况及肿瘤内部密度情况不同;4、肿瘤刮除术适用于骶骨骨巨细胞瘤,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较好,复发率较低;5、术中保留双侧骶1-2神经根和至少一侧骶3神经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6、术中给予牢靠的内固定,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7、术前行放射治疗,可降低患者肿瘤细胞活性,并可减少肿瘤的内部血管密度,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