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机制已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了培养机制,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高校实行并轨收费后,随着学费标准的不断提高,高校贫困生群体逐渐扩大,至2004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即270万人左右,特困生占5%到10%在70万一150万人之间。近几年来,贫困大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20多万人,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贫困学生在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不同程度地承受着社会竞争、人际关系复杂化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带来的心理负荷,相当一部分学生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因此,了解、掌握、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给予准确评价,进而有针对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真正把这一特殊群体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做好学生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重要新课题。本文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入手,以深入的实证、访谈等科学的分析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在人际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及偏执5个因子得分上都高于非贫困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8.27%,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说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贫困大学生总体上看,其积极的依然多于消极的。按访谈情况可以将贫困大学生分为三类,即乐观自信上进型、自卑积极奋斗型和悲观自暴自弃型。3.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采取立体、综合的模式,全方位改善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外因素,从社会、学校、个体等三大侧面采取相应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