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抑郁症患者不断增加,其导致的自杀问题也十分突出。尤其在日本,自杀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早在本世纪初,日本国内就有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深度研究。他们试图通过分析现代社会问题与日本传统文化之间的隐形联系,来探究日本人的意识构造和精神世界。本篇翻译报告选取的翻译文本——《日本人的“原罪”》就是这样一本著作。《日本人的“原罪”》由日本精神分析学专家北山修和文学家桥本雅之合著而成,目前尚未有中文译本。著作第一章由北山修负责,主要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析日本神话传说,并结合临床案例剖析日本人的深层心理。第二章由桥本雅之负责,从文学角度对日本神话的意识构造问题进行论述。第三章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前文而提供了《古事记》上卷神话的现代语译文。第四章则是两人的对谈记录。笔者出于对文学分析的兴趣和对自身翻译能力的预估,在本篇翻译报告节选了该书的序言和第二、四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文本。两人共著,使翻译文本具有了跨学科的性质,是一本涉及到了心理学、临床学、哲学、文学等诸多学科的社科类作品。尤其是第二章,虽然是围绕《古事记》的神话故事展开论述的,但也引用了北山修的部分理论,整个文本既有古文化的风韵,又有社科类著作特有的逻辑性强的特点。在开始本次翻译实践之前,笔者通过详细阅读原文文本,把握文本特点及文字风格,明确了以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本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奈达曾在1969年提出动态对等理论,后来完善为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能为本次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指导。首先,该理论重视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认为翻译应实现源语言信息和目标语语言信息最大程度的对等,而不是去争取最大程度上的形式对等。为此,翻译信息需要根据目标语读者语言的特点、需求和文化语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其次,该理论提出了翻译的“四步论”——分析、转语、重组和检验,认为翻译应追求词汇层面、句法层面、篇章层面和文体层面四个层面的对等。笔者以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此次翻译实践的指导理论,旨在探讨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如何恰当选择和运用翻译技巧,使翻译真正成为沟通原文作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桥梁。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分三个章节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社科类题材的翻译技巧,并总结了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在引言部分,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和对象内容,指出本篇翻译报告是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完成的。翻译报告的第一章对原著做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原著的写作特点。指出《日本人的“原罪”》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历史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特点。如何将这些特点用译文自然、顺畅地表现出来,是本次翻译实践的难点,也是翻译报告研究的重点。第二章阐述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概要以及该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第三章列举了翻译实践中的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中,笔者分为了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四个层面,在词汇对等层面具体分为专有名词、原创名词和惯用表达等三个方面,在句法对等层面介绍了拆译、顺序调整,略译等翻译策略。每个层面列举若干例句逐个具体分析。最后是对整篇报告的总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得出以下几条结论:第一,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细节的把握。要避免出现口语化的译文。第二,即便是功能对等理论这样十分完备的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译者不可盲从翻译理论,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笔者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译者,还必须具备充足的多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母语表达能力,要注重在平日的翻译实践里积累翻译经验,提高翻译水平。希望本篇翻译报告能为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