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导向下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兰溪市水亭畲族乡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g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文化关联着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未来的发展。农村文化的兴衰又关乎国家长治久安,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迈入现代化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畲族文化是农村特色文化的典型,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创造了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民族文化逐渐淡出甚至消失。如何做好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建设,加强畲族文化建设,对于体现民族平等、达到民族内部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选题通过对兰溪市水亭畲族文化及其建设的长期实地调研,整理出相关数据和材料的基础上,以协同建设为分析视角,分析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考察其现状、特点与优势,揭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保护与开发应对措施,构建多元协同发展途径。  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重点分析为什么要研究我国的农村文化,即问题的提出和选题背景,交代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意义,并介绍了国内外农村文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论述了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协同建设的必要性。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多元协同的必然选择及意义几方面。第三部分关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形态。介绍了兰溪水亭畲族文化资源、基本做法、特点及初步成效。第四部分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首先认识上存在不足,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然后多角度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第五部分为影响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因素。从意识缺失和理念偏颇,到文化自身因素及现代化方式的影响。第六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健全多元协同机制。在增强农村特色文化适应性与再生性的基础上,论文着重分析并提出了树立协同合作理念、建立和完善多元协同机制,提升协同能力,整合政府和社会多元力量,促成多元强大合力等策略,推动农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区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特色文化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