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文献为基础,提出血管神经病变在糖尿病足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把传统推拿理论与现代糖尿病足发病机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指导临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促进推拿学科的完善与发展。论文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理论研究方面,回顾了传统中医文献及现代研究者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糖尿病足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治疗糖尿病足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理论阐述推拿疗法对糖尿病足疗效的合理性。临床研究方面,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40例,采用随机分为药物组20人,药物加推拿组20人。药物组在基础疗法基础上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药物加推拿组在药物治疗组基础上进行推拿治疗。对两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踝肱指数、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生物震颤阈值、血粘度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提示:①药物组治疗后空腹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踝肱指数(P<0.01)、生物震颤感觉阈值(P<0.05)、高切(P<0.05)、中切(P<0.05)、低切(P<0.05)、症状评分(P<0.01)、体征评分(P<0.01)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性,说明药物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药物加推拿组治疗后空腹血糖(P<0.01)、糖化血红蛋白(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踝肱指数(P<0.05)、生物震颤感觉阈值(P<0.01)、高切(P<0.01)、中切(P<0.01)、低切(P<0.01)、症状评分(P<0.01)、体征评分(P<0.01)与治疗前相比有差异性,说明药物加推拿是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方法。②治疗后药物加推拿组与单纯药物组相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踝肱指数无差异(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生物震颤感觉阈值(P<0.05)、高切(P<0.05)、中切(P<0.05)、低切(P<0.05)、症状评分(P<0.01)。体征评分(P<0.05)有显著差异,药物加推拿组疗效较好。结论:推拿治疗不仅能够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肢体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神经功能、生物震颤阈值,同时还可纠正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紊乱,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环灌注且无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