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先实验示范,再推广的模式,扩大了滁州市黄颡鱼养殖的规模、提高了养殖效益、降低了养殖成本和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滁州市形成了黄颡鱼繁殖、养殖、饲料、鱼药、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此过程中,认真总结、研究了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池塘和网箱养殖、混养、病害防治、捕捞等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整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黄颡鱼养殖技术,在滁州市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已经将黄颡鱼打造成为滁州市的又一主打养殖品种,累计繁殖黄颡鱼苗种五千万尾,黄颡鱼池塘养殖面积三千亩,黄颡鱼产量近一千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人工创造黄颡鱼自然产卵的环境,简化了繁殖技术,在滁州市两处示范点进行了二年人工繁殖的试验试验共收集到卵8070万粒,其中受精卵6165万粒,平均受精率达到了76%,共孵化出苗4590万尾,平均孵化率达74%。结果证实黄颡鱼通过这种不注射激素、不杀雄鱼取精的繁殖方式,在温度、溶氧等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自然产卵,并能够通过人工孵化出苗。孵化后的卵黄苗经过人工培育,在两处示范点共计捕捞黄颡鱼苗种9692kg,平均规格达14-15g/尾,成活率平均超过了50%。采用卵黄苗进行苗种培育成功关键在于,卵黄苗运输两地水温相差不能过大;放苗前要先架设网布,网布要求平整、干净;放苗前先将鱼苗袋放入池中待水温相近再放苗;放苗时要加盖遮阳网。2.池塘成鱼养殖示范塘共计捕获黄颡鱼19124kg,规格在100-150g/尾左右,亩产达700kg以上,养殖效益5780元/667m~2。通过实验得出,黄颡鱼池塘养殖放养密度6500~7000尾/667m~2亦可,放养规格6-12g/尾均可在当年达到上市要求;饲料的颗粒大小要与黄颡鱼体长相适,饲料要求营养全面、不变质;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充足的溶解氧,经常加换新水。网箱养殖试验中,在鱼种规格一致时,投放密度为80尾/m~2时产量最高,为706.4kg;在投放密度一致时,投放鱼种规格为30-35g/尾时产量最高。饲料蛋白质含量较常规鱼类要高,一般在40%以上。试验表明:网箱养殖投放密度和规格要适中,以80尾/m~2放养密度,规格在30-35g/尾为宜;网箱养殖,饲料最好使用浮性颗粒饲料,不宜造成浪费。3.使用黄颡鱼专用捕捞网具捕捞,黄颡鱼属于底层鱼类,生物学习性特殊,体长达到10厘米后,捕捞困难,常规网具难以捕捞,从江苏引进黄颡鱼专用捕捞网具。具有以下优点:操作简单,4-5人即可捕捞;效果较好,2-3次拉网捕捞率在95%以上;成本较低;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网具和拉网面积选择捕捞量和捕捞规格。黄颡鱼养殖集成技术集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捕捞、病害防治于一体,为黄颡鱼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但在养殖推广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黄颡鱼雌鱼生长慢、规格小,而科研单位研究的“全雄黄颡鱼”虽生长速度快,但苗种规模有限,不能满足需要,且价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