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是生命之源,在历史长河中,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中“上善若水”表达了“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崇高精神。水的物质状态呈现液态从而使得水具有流动性,参与人类生活,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水的利用是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地方文化经过集思广益,从而创造性地适应水、使用水、控制水等一系列水利技术过程中,群体智慧在地方生根发芽。过程中很多独特的水利技能具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是生命之源,在历史长河中,水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中“上善若水”表达了“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崇高精神。水的物质状态呈现液态从而使得水具有流动性,参与人类生活,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水的利用是千百年来各少数民族不断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地方文化经过集思广益,从而创造性地适应水、使用水、控制水等一系列水利技术过程中,群体智慧在地方生根发芽。过程中很多独特的水利技能具有独特的使用方法,它们对少数民族社会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当代水利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利用不断扩大,先后兴修了大大小小的现代水利设施,极大地改变和改善了少数民族地方的水利布局、水事格局和水务实践。新兴水利在地方修建使用,对地方生产生活造成深刻影响。本文把贵州省镇宁县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扁担山镇凹子寨到麻元水库作为田野点,以时间为线索,梳理1949年到2020年发生的水资源利用的大事件,对布依族水资源的利用过程进行考察,追溯传统水资源的利用如何嵌入现代,串联时代因素,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水资源利用的智慧如何在当代水资源的使用中再次迸发时代的火花。笔者拟采取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深入调查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扁担山文化社区。基于个案的深描式田野考察,布依族水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历史事物,水文化是历经长期历时变迁发展而来的。因此,要探寻田野点布依族水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其变迁发展。此外,围绕拟定问题对访谈对象深入访谈,了解当地人的看法。笔者梳理1949—2020年发生的水资源利用的大事件,考察布依族水资源的利用过程,思考传统水利用对现代村落生产生活的影响,并借鉴布依族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自然资源利用的新视角,探究民族水资源利用对社会生计的影响,从水资源文化利用的智慧考察未来水作为生产力的意义,探讨用水技术变革对人类生产力、社会话语权的重大影响。章节内容以扁担山文化社区水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利用为线索展开梳理。第一章写扁担山布依族的水认知及水资源利用方式,探究水认知的来源对水的认知如何影响水资源在当地的利用,从生活用水到生产用水、用水的扩大分别展开。第二章梳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凹子寨的水碾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况,根据水碾的存在时间,介绍该时段凹子寨的家庭水碾、家族水碾、集体水碾。通过水碾权的归属不同,分析传统水资源利用对家庭、家族、集体的影响,从而展开叙述传统用水背后的地方文化。第三章叙写麻元水库,梳理水库修建的历史,分析水库修建的原因。围绕水库修建,展开论述水利修建对地方结构的深层影响。探究水利兴修过程中引发的冲突和矛盾,国家组织如何强化,地方性矛盾如何处理,总结出水利修建与社会控制问题。第四章考察水电站。电站实现水利用质的飞跃,从传统搬运式到顺应的文化运用,实现自然资源到能源的转换。通过背景铺垫,讨论水电站的修建与衰落。探讨水电站对民间惯习的影响及其文化的调适,谈论生产力变革对民间惯习的影响,分析资源整合中的社会控制、族群文化自觉,国家制度的调适等。第五章书写水厂。追溯水厂的缘起,结合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分析水厂的修建。通过分析水资源的主体,进而分析水厂修建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从水利用过程探讨群体再构、秩序的重新组合。水厂是村落资源工商业化的初始方式,是环境与人相适调的结果,水资源的利用影响到家庭生计结构,影响到地方的群体认知。而正是两者的相互协调,水资源才能在扁担山越走越远。在水资源紧缺、生态系统出现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七十年来扁担山布依族村落对水资源利用的历时性考察,从布依族对水认知和利用出发,探索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国家、人类与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布依族对当地水资源利用的实践智慧,水资源利用对国家发展与地方影响,以及商业开发生态健康饮用水的深入研究,指明水资源的利用与民族,以及人类的重要关系和重大影响。
其他文献
《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是道家身体美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中国身体美学思想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论文旨在以《庄子》的文本内容为基础,分析其中所蕴含的身体美学思想,以求得为我们现代身体美学理论的发展与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论文首先以庄子的身体哲学思想为理论出发依据,认为庄子的身体美学思想是奠基在其身体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其以气构身的身体构成观和由此进一步提出的物化说天然
在当前美丽中国建设全面铺开的背景下,且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城镇作为我国城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其发展也进入了向多元化、高质量转型的阶段,美丽城镇建设的提出便是继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后,城镇发展升级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与契机。美丽城镇建设的是要以实现全面美丽为目的,通过对物质与精神的改造优化,全面升级城镇的自然与人居环境,并增强城镇与周边农村的联系影响,满足现代居民生活需求,形成生活舒适、环境优美、产业
十九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了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表明我国步入了相对贫困治理阶段,在该阶段农村地区依然是治理工作的主战场。不管是从扶贫实践还是相关学术研究层面,研究农村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可以为日后我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以及相对贫困治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以河南省浚县农村地区调研获得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首先对相对贫困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相对贫困的成因,其次对相对
家庭化迁移逐渐成为我国流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迁移行为决策主体由个体向家庭转变,家庭作为社会的重要子系统,二者命运同系。基于此,在流动性社会背景下,对家庭迁移过程中“家庭”的研究尤为重要。既有的研究简单将家庭迁移视为部分家庭成员的个人决策,从而导致在此问题上对家庭与社会的逻辑分析尚显不足。鉴于此,本文以黔北X县T村(1)的家庭外迁户为研究对象,着重从家庭与社会的逻辑关系入手,剖析家庭迁移过程中家庭
猫与古人相交甚久,中国的先民也在长期的相处中通过体察审视赋予了猫丰富的情感与寓意。这一方面表现出古人对猫这一动物的关注之深,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人们对其审美中流露出的主观性倾向。前者表明对于猫的审美研究是具有丰富价值意义的,因为猫虽然与国人相交甚厚,但还少有对其审美的全面系统研究;而后者则需要引起广泛的警惕,因为在动物审美中若存在过度主观性倾向容易影响人们对于自然之物客观、全面的审视,进而影响对动物之
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伊夫林·沃一生笔耕不辍,发表了数十部长篇小说,《故园风雨后》便是其代表性经典著作之一。这部小说是沃四十年创作生涯的分水岭,标志着其写作风格的转变。在《故园风雨后》中,沃一改之前讽刺犀利的文笔,聚焦马奇曼这个贵族天主教家庭,集中表达对于天主教精神的宣扬与过去生活的缅怀。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现代主义特征的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可以给予小说一种新的阐释。本文
为了在不侵犯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内利益的情形下吸引大量外国投资,中国和墨西哥在各自的法律框架内制定了各自的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就中国而言,《中国外商投资法》是在中国法律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后产生的旨在吸引和促进新的重要投资,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并在这一领域建立公平的游乐场。这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它提供了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简化了对外国投资的监管,并加强了投资者保护。总体而言,中国《外商投资
在近代,许多学者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发,认为阳明学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能够对治时弊,故而从诸多方面对阳明学进行了审视与阐发。历史地看,阳明学本来就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结果,太虚法师基于佛教的视角对阳明学进行阐释和解读,尤其具有理论的意义与时代的价值。本文探讨太虚法师对阳明学的判释与融会,阐述佛教视域下近代阳明学的展开进程,以期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它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贵州是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但进入2020年以来,贵州实现了真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在引领文明乡风和培育文明乡民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供给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也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本文以山西省L乡为例,基于实地调查,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旨在从微观层面探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