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神经电生理测定交感皮肤反应,探讨抑郁症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特点,及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并通过比较不同药理机制的新型抗抑郁药西酞普兰、文拉法新对抑郁症患者交感皮肤反应影响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交感皮肤反应能否作为抑郁症早期诊断、治疗效果、预后的客观评价指标。
方法:67例抑郁症患者按照最小不平衡指数法(以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作为重要影响因素)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34例)和文拉法新组(33例),分别接受新型抗抑郁药西酞普兰(20~40mg/d)、文拉法新治疗(20~40mg/d),于治疗前、治疗后的第4周末分别测定交感皮肤反应的潜伏期和波幅,并与基线情况相匹配的35例正常对照进行比较;同时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所有资料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最小显著差数法(LSD);组内治疗前后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组交感皮肤反应的潜伏期、波幅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1、治疗前,西酞普兰组、文拉法新组SSR潜伏期(1.66±0.14)s、(1.67±0.18)s,均高于对照组的(1.37±0.1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两患者组波幅(0.64±0.40)mV、(0.66+0.37)mV,均低于对照组的(1.32+0.44)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2、治疗后西酞普兰组与文拉法新组SSR潜伏期为(1.55±0.14)s、(1.44±0.19)s,波幅为(0.69±0.41)mV、(0.74±0.36)mV,两患者组潜伏期仍高于对照组,波幅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9,P均=0.000)。3、治疗后西酞普兰组SSR潜伏期平均变化率为(6.36±11.07)%,低于文拉法新组的(13.00±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两患者组波幅变化率分别为(9.8±11.5)%、(12.2±1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74,P=0.382)。4、患者HAMD17总分与SSR潜伏期呈正相关(r=0.359,P=0.003)、与波幅呈负相关性(r=-0.282,P=0.021)。潜伏期与年龄、病程及HAMD17各因子分均无相关性(r=-0.104~0.220,P=0.074~0.789)、波幅与年龄、病程及HAMD17各因子分均无相关性(r=-0.072~0.198,P=0.107~0.618)。
结论:1、抑郁症患者组交感皮肤反应的潜伏期异常增高、波幅异常降低,并与抑郁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抑郁症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交感皮肤反应可作为评估病情的一项敏感的电生理学指标;2、抗抑郁药能降低患者交感皮肤反应的潜伏期、提高波幅,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间存在差异,文拉法新的作用强于西酞普兰。这一差异的发现为进一步探索抗抑郁药的远期疗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