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1导联R/S比值预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价值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效果,并探讨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值预测CRT效果的价值。方法: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5-2017年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并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D/P)的心力衰竭患者62例,分为CRT有反应组(39例)和CRT无反应组(23例)。对患者基线资料及CRT术后6个月时的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CRT术后6个月较术前增加≥5%,则定义为CRT有反应;若LVEF在术后6个月增加<5%,则定义为CRT无反应。术后首次心电图中V1导联R/S比≥1或Ⅰ导联R/S比≤1定义为R/S比值阳性。结果:1)基线资料:共62例患者,平均年龄61.63±8.89岁,男性39例(63%),女性23例(37%)。其中53例扩张性心肌病(85.5%),8例缺血性心肌病(12.9%),11例室性早搏(17.7%),2例经皮射频消融术后(0.03%)。17例高血压病(27.4%),2例糖尿病(0.03%),3例脑梗塞(0.05%)。在入选病例中,术前NYHAⅡ级6例(9.7%),Ⅲ级51例(82.3%),Ⅳ级5例(8.0%)。2)基线资料的比较:女性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例在CRT有反应组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分别P=0.014和P=0.04);而两组间年龄、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NYHA分级在CRT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中分别为:Ⅱ级2例(5.1%)和4例(17.4%)(P=0.12),Ⅲ级33例(84.6%)和17例(73.9%)(P=0.19),Ⅳ级4例(10.3%)和2例(8.7%)(P=0.89)。CRT有反应组平均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和肺动脉压力(SPAP)均较无反应组低(P<0.01)。两组间患者左心室参数优化比及电极导线的置入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结果比较:CRT有反应组在术后6个月随访中NYHA分级、LVEDD、SPAP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P波时限和QRS波群时限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均P<0.05)。CRT有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阳性有31例(79.5%),CRT无反应组中术后R/S比值阴性有12例(52.2%),提示LVEF的改善与阳性的R/S比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X~2=6.637,P=0.01)。在42例R/S比值阳性者中,平均LVEF改善为11.78%,而20例R/S比值阴性者中LVEF改善率为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因素对CRT反应的预测价值:术后心电图中R/S比值阳性结果(OR=4.43,95%CI 1.06-18.5,P=0.041)是CRT有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女性及术前合并LBBB不能独立预测CRT有反应。结论:1)女性、术前LBBB的患者对CRT的反应好。2)术前SPAP越高的患者对CRT的反应越差,术后SPAP的降低与CRT术后心功能改善有关。3)CRT术后心电图出现V1导联R/S比值≥1或Ⅰ导联R/S比值≤1提示左心室的有效起搏,是CRT良好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可成为CRT疗效评估的有效标准。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以CRT治疗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治疗结果,分析其中CRT应答患者与CRT不应答患
随着动车组的大量投入运用以及开行车次的增加,动车组的运营时间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对动车组可用性指标要求较高,维护时间则要求尽可能压缩。维护时如何快速、准确发现故障
在烃类转化合成氨工艺的脱硫系统升温和降温过程中,需要对脱硫系统出口气进行放空,既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又带来环境污染。通过对两种放空气回收方案进行分析对比,利用现有设备的
以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该课程的一些教学体会与同行分享.设计先行组织者,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迁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抓好“三基”;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课
我国企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经济发展。同样,企业也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因此使得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政策重视和支持程度不断的提高。目前,小微企业的数
文章分析了化工原理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新的化工原理课程体系,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摘 要: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行,文化扶贫被日益推上日程,尤其是具有广义虚拟经济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扶贫新亮点,既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又承启本土传统手工艺精神,彰显文化自信以创新式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种境遇下,从“非遗”扶贫的背景着力研究湘西苗绣的传承特色及遭遇的瓶颈,提出既要做到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违背手艺的“手工本性”,又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而不影响传承保护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