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失血性休克是临床常见危、急、重病情,主要发生于各种创伤和手术中,处理是否积极有效将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失血性休克以全身缺血/缺氧性损伤为主要特征,严重失血性休克可导致不可逆性器官损害直至死亡。心肌虽有较强的缺血耐受能力,但在急性失血性休克中仍表现出明显的收缩功能下降,由此引起的其它脏器灌注不足可加重休克后器官损伤。因此,如何减轻心肌在低容量状态下的缺血性损伤、增强心肌功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和机理正在深入研究,同时药物预处理因具有较好的可行性而倍受关注。本研究利用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Wigger’s法),观察心肌收缩功能、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组织病理在休克前后的变化,探讨异丙酚和芬太尼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兔心肌的保护作用,为失血性休克的心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目的:观察芬太尼和异丙酚预处理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兔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实验用健康家兔24只,雌雄不拘,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异丙酚预处理组(P组)和芬太尼预处理组(F组)(n=8)。经耳缘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30 mg. kg-1麻醉后固定。气管切开插管,保持自主呼吸。分离右侧股动脉并插管以备放血;分离右侧颈动脉,然后将用肝素水冲洗过的聚乙烯动脉测压管插至左心室,经测压换能器与智能多导生理监护仪相连(RM-6200,成都仪器厂)。插管后给予肝素(3 mg. kg-1)。C组在放血前15 min经耳缘静脉注射与异丙酚和芬太尼等容量的生理盐水;P组和F组在放血前15 min分别给予异丙酚5 mg. kg-1(批号cx420,AstraZeneca公司,英国)和芬太尼25μg. kg-1(批号060208,宜昌人福药业)。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按改良的Wigger’s法制作,开始给药后15 min自右股动脉放血,在10 min内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约40 mmHg,根据血压波动情况通过适量回输血液或再放血维持MAP在40 mmHg,达到休克状态后持续观察90 min。持续监测心电图(ECG),股动脉血压和左心室内压。在放血前、放血后15、30、45、60、75和90 min采集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压(LVP)、左室收缩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室收缩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生理分析系统软件: RM-6280型多道智能生理记录及分析处理系统)。于放血前、放血后60 min和90 min采集动脉血2 ml,采用Access2全自动微粒子免疫化学发光仪及其配套AccessTnI试剂盒(Beckman Coulter公司,美国)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实验结束时开胸取左心室前乳头肌根部1mm×1mm×1mm心肌组织,常规制备电镜标本,在JEM-2000EX透射电镜(日本电子公司)下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结果:1.左室功能指标:放血前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别(P > 0.05),HR在放血后60 min内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别,75 min和90 min时C组HR开始下降,与F组和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BP稳定在约40 mmHg后停止放血,观察到各组血流动力学参数逐渐缓慢回升,在放血后各个时间点,F组和P组各参数的上升程度均明显大于C组(P < 0.01),而F组和P组之间的差别并不显著(P > 0.05)。休克期间,各时间点MBP和±dp/dtmax均明显低于放血前(P < 0.01)。2.心肌损伤生化指标:放血前各组之间cTn-I的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放血后60 min和90 min时各组的cTn-I浓度均高于放血前水平(P < 0.01),但组间比较F组和P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P组和F组cTn-I升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心肌电镜观察:失血后90 min各组心肌组织电镜下均呈现不同程度结构损伤。C组:部分区域肌丝断裂溶解、甚至消失,出现大片电子密度降低区;肌小节缩短,H带消失;线粒体出现肿大、畸形,嵴排列紊乱,部分嵴模糊不清。F组和P组:肌丝排列较规则,肌小节基本正常,H带和M线清楚可见;线粒体体积增大,但嵴排列仍较规则。结论:异丙酚和芬太尼预处理均能减轻家兔急性失血性休克的心肌损伤,降低血清cTn-I水平,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结构,提高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异丙酚和芬太尼预处理是减轻急性失血性休克心肌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