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击穿受载煤体的电学响应及致裂增渗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但煤层渗透性低严重制约了瓦斯的高效开发,在国家需求煤层气“增储上产”及产业整体处于“瓶颈”阶段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新型的瓦斯增产方法意义重大。研究显示,以物理放电为基础的等离子体具有能量密度高、破坏性强的特点,在煤层致裂、解堵及增渗领域具有显著效果,受到业界高度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分析、宏微观相结合实验、等离子体电场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在设备上自主创建受载煤岩等离子体致裂增渗一体化实验系统,实现原位条件下煤体等离子体致裂与渗透率定量表征一体化操作;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击穿煤体内复杂孔-裂隙结构及渗透性演化规律;在研究思路方面以等离子体强化瓦斯抽采过程中涉及的电学响应、物性演化和多孔介质内瓦斯储运为研究主线;在理论方面阐明击穿煤体裂隙起裂及孔-裂隙演化模式、建立等离子体在煤体内部的流注发展模型、揭示击穿煤体内瓦斯运移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阐明了离子溶液与轴围压对煤体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离子溶液改善煤体导电性的概念模型,建立了离子溶液浓度与煤体临界击穿电压之间的定量表达式。结果表明:煤体饱和离子溶液后原本的“导电死区”转变为“导电连续区域”,临界击穿电压随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击穿场强与浓度之间存在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方向的地应力对煤体击穿难度的影响不同,轴压有利于降低煤体的击穿难度,而围压则会限制等离子体通道在煤体内部的扩展;受载煤体在等离子体作用下主要以新生裂隙为主,孔隙结构变化为辅。探讨了受载煤体击穿过程中典型电压与电流波形,研究了电压、击穿次数等关键影响因素对电学参数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等离子体击穿受载煤体的电学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增加击穿电压有利于加快煤体极化的速度、降低预击穿周期,峰值电流与击穿电压之间呈线性相关的关系;煤样首次击穿时难度最大,短时间内增加击穿次数,预击穿周期会骤降甚至消失,峰值电流随击穿次数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等离子体影响煤体的电学性质,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下一次击穿,临界击穿电压与击穿次数呈现出先线性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研究了等离子体击穿煤体的动态发展过程,阐明了等离子体对煤体选择性破碎的致裂机制,构建了等离子体在煤体内部的流注发展模型。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通道在煤体内由正极逐渐发展到负极,电压越高等离子体通道携带的能量密度就越大,对煤体产生的冲击破坏效果就越强;电场强度在高介电常数介质内部表现出减弱的趋势,在低介电常数介质内部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导致等离子体对煤体内裂隙的扩展具有选择性;等离子体在煤体内部的发展以流注的形式存在,二次电子崩是流注发展的关键。定量化、可视化研究了等离子体对煤体内部连通性孔-裂隙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击穿煤体等效拓扑网络模型,揭示了击穿煤体多尺度孔-裂隙结构损伤致裂机制,提出了击穿煤体孔-裂隙结构的损伤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携带的高温会降低煤体含氧官能团(羟基与羰基)含量;击穿煤体中孔、大孔显著增加,累积孔隙和分形维数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击穿煤体表面裂隙深度与宽度能达到几十至数百微米级别;击穿煤体内形成了相互贯通的空间裂隙网络,对流体的运移存在导流与控制作用;击穿煤体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与击穿电压之间存在负指数函数关系;等离子体对煤体存在扩孔、破孔、穿孔及裂隙扩展四种模式。阐明了击穿煤体内瓦斯运移(吸附、扩散、渗流)机制,揭示了击穿电压、击穿次数对孔-裂隙导流能力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受等离子体对煤体官能团结构的影响,击穿煤体吸附瓦斯的能力降低;击穿煤体内瓦斯扩散速率提升显著,且电压越高扩散速率增加越快;击穿前煤体的渗透率数量级仅为10-2 m D,击穿后渗透率可达几个m D级别,可使煤体的渗透率提高几十至数百倍;煤体渗透率随击穿电压的增加而提高,击穿次数增加后,煤体内粉碎区域半径扩大,一定程度上会堵塞部分气体渗流通道,但粉碎程度增加后有利于瓦斯解吸与扩散速率的增加。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等离子体对煤体致裂增渗机理的研究理论,进一步推动了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煤层透气性领域的应用。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博士期间作为负责人完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3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篇(JCR一区SCI论文7篇,Top期刊8篇),累积影响因子47.272,授权发明专利15项。本论文共计包含图131幅,表6个,参考文献340篇。
其他文献
缸套活塞环摩擦副是内燃机中最重要的摩擦副之一,既是由于该摩擦副的工况极为复杂且是最容易发生摩擦磨损失效的部位,又是因为该摩擦副是内燃机中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因此对其进行减磨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对摩擦副中缸套硬度远低于活塞环,且表面更为粗糙,是主要的磨损部件,需要重点研究。本文以缸套活塞环摩擦副为研究对象,以双分形分层表面理论为依据,研究了平顶珩磨缸套的表面形貌及其表征和模拟方法,研究建立
我国构造煤广泛发育,已有的疏水降压煤层气开发理论并不适用于构造煤煤层气的开发。碎软煤层采动卸压增透开发技术在构造煤发育矿区得到成功应用,但构造煤原位煤层气应力释放开发理论亟待探索,对应力释放后煤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其对流体流动状态控制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仍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淮南矿区典型构造煤为研究示例,在充分认识煤层气地质条件及构造煤储层物性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实验研究、数值模拟、理论分析等研究手
我国是地下工程开发大国,各类地下工程施工建设中常穿越断层破碎带、高应力岩层等不良地质,易诱发突水、突泥等重大地质灾害。注浆是应对地下工程灾害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类地质灾害处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特别是应用于复杂地下岩体环境时,注浆多场耦合扩散机理及应用研究尚存在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为此,本文针对传统离散裂隙网络介质模型难以考虑岩体基质渗透性的不足,
本论文主要针对浅埋煤层非充分垮落采空区下煤层群开采地质条件,以南梁矿为研究背景,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CT三维重构反演、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研究方法,以非充分垮落采空区压实特征、非充分垮落采空区下重复采动围岩裂隙发育规律以及水和瓦斯渗流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为煤层群开采防治水和漏风提供了理论基础。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成果:设计了可实现CT扫描原位破碎煤岩体的侧限压实装置,得出了不同粒径和不
在开发深埋资源与地下空间过程中,深埋砂土的应力状态可能会产生巨大变化,引发砂颗粒发生破碎,从而改变砂土的力学特性,给工程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关于高应力下砂土的变形与破碎规律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深埋砂土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室内试验、X射线原位扫描测试和离散元细观数值方法,深入、系统地开展了高应力、高水压、多种应力路径条件下砂土的三轴压缩和剪切变形特性及细观破碎规律研究,揭示了颗粒破碎对砂土
非线性双时间尺度(Two-Time-Scale,TTS)系统是一种包含快变、慢变动态的复杂系统,广泛存在于过程工业、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等领域。由于系统的高阶特性和快慢动态耦合,在性能分析和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高维和病态数值问题。同时,实际系统普遍存在的时滞、扰动、未建模动态等问题,给非线性TTS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带来重大挑战。已有鲁棒控制、最优控制方法对扰动信息或模型动态信息的依赖程度高,缺乏自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各种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患者对人工关节置换需求不断增加。人工关节假体植入人体后在体内磨损产生磨屑引起的无菌性松动是导致人工关节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菌松动与磨损颗粒的大小、数量和形态等因素有关。因此,人工关节磨屑提取与分析研究尤为重要。以往研究中人工关节磨屑提取方法大多针对单一材料磨屑,它和溶剂之间的密度差较大,容易被分离提取,且提取方法不统一,提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