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妊娠期能量和蛋白水平对后代生长性能及肌纤维发育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ia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猪妊娠期是胎儿成肌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肌纤维类型转化的关键时期,而骨骼肌作为营养物质分配末端的靶器官,极易受母体营养供给的影响。因此,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胎儿骨骼肌纤维的生长及生后肌肉发育有重大意义。母体妊娠期营养不足或过量通常导致后代胚胎期发育不良,出生体重差异大,生后生长发育受阻,然而母体整个妊娠期饲粮中能量及蛋白水平对后代肌纤维发育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母体妊娠期饲粮能量和蛋白水平对后代生长性能及新生和断奶两个阶段肌纤维发育的影响,从而为畜牧生产提供适宜的母猪妊娠期能量和蛋白水平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本试验选择72头体重(233.6±2.77kg)、背膘相近(<14mm)的7-9胎的长×大(LY)杂交经产母猪,按照体重和胎次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为正常能量正常蛋白水平组(NENP,DE:3.4 M Cal/kg,CP:7.3%)、正常能量高蛋白水平组(NEHP,DE:3.4 M Cal/kg,CP:14.1%)、低能量正常蛋白组(LENP,DE:3.0 M Cal/kg,CP:7.3%)、低能量高蛋白组(LEHP,DE:3.0 M Cal/kg,CP:14.1%),每个处理1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妊娠前期(1-30d)每头母猪每天饲喂2.2kg饲粮,妊娠中期(30-90d)每头母猪每天饲喂2.4kg,妊娠后期(90-分娩)每头母猪每天饲喂2.8kg。NENP组饲粮配方依据NRC(2012)经产妊娠母猪营养需要量设计。在母猪分娩和第28天断奶时各处理分别选择6头接近平均体重仔猪(公母各半)进行颈静脉前腔采血,麻醉屠宰后分离肌肉并称重,收集肌肉样品保存待测。试验结果如下:1、降低母猪妊娠期饲粮能量水平显著降低仔猪出生重、断奶重、60日龄及90日龄体重(P<0.05)。提高母猪妊娠期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后代60日龄体重以及断奶-60日龄ADG(P<0.05),对出生重有一定的提高趋势(P<0.1)。母猪妊娠期能量和蛋白水平对后代出生重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P<0.1)。2、降低母猪妊娠期饲粮能量水平显著降低后代新生及断奶仔猪背最长肌、腰大肌、半腱肌和腓肠肌重量以及新生仔猪背最长肌和腰大肌肌肉相对重量(P<0.05),提高蛋白水平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背最长肌、腰大肌、半腱肌、比目鱼肌和腓肠肌重量(P<0.05)以及背最长肌、腰大肌、比目鱼肌肌肉相对重量(P<0.05)。母猪妊娠期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断奶仔猪半腱肌重量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降低母猪妊娠期饲粮能量水平显著降低新生仔猪背最长肌横截面积(P<0.05),对于断奶仔猪肌纤维直径有一定的降低趋势(P<0.1)。而提高妊娠期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断奶仔猪背最长肌肌纤维密度(P<0.05),但有增加新生仔猪背最长肌横截面积及断奶仔猪肌纤维直径趋势(P<0.1)。母猪妊娠期饲粮能量及蛋白水平对后代新生仔猪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有一定的互作效应(P<0.1)。4、降低母猪妊娠期日粮能量水平显著降低新生仔猪背最长肌蛋白浓度(P<0.05)和腰大肌DNA浓度(P<0.05),提高母猪妊娠期日粮蛋白水平显著提高后代新生仔猪腰大肌DNA浓度(P<0.05)。5、母猪妊娠期能量和蛋白水平对后代仔猪新生及断奶阶段血浆中IGF-I、GH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6、母猪妊娠期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新生仔猪腰大肌CK单位酶活性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降低母猪妊娠期能量水平显著降低新生仔猪背最长肌及腰大肌总CK以及总LDH活性(P<0.05),提高母猪蛋白质水平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背最长肌总CK活性(P<0.05)。7、母猪妊娠期饲粮中能量和蛋白的互作效应能显著影响新生仔猪背最长肌MYHC–Ⅱb和腰大肌MYHC–Ⅰ型mRNA表达量(P<0.05)。8、降低母猪妊娠期能量水平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腰大肌中MyoG mRNA表达量(P<0.05),对新生仔猪背最长肌MSTN有降低趋势(P<0.1)。提高母猪蛋白水平显著降低新生仔猪背最长肌MSTN mRNA表达量(P<0.05),显著增加断奶仔猪背最长肌IGFI以及MyoG mRNA的表达量(P<0.05)。而母猪妊娠期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新生仔猪腰大肌IGF-IR以及断奶仔猪背最长肌MSTN mRNA表达量有显著互作效应(P<0.05),对新生仔猪背最长肌MSTN mRNA表达量有一定的影响趋势(P<0.1)。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母猪妊娠期饲喂低能正常蛋白水平饲粮显著降低新生仔猪出生重、断奶重,降低肌肉重量及相关酶活,不利于肌纤维及机体生长发育;饲喂正常能量或者在低能水平基础上提高蛋白水平可以增加仔猪出生重及断奶重,同时通过调控生肌调节因子基因表达,增加机体相关酶活,共同促进后代肌纤维及机体生长发育。
其他文献
在跨越山区峡谷等障碍物时,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是重要的选择方案,其对风荷载较为敏感,建设场地的强风特性是决定其风致响应的关键因素。与沿海及平原地区的风场相比,山区峡谷阵风强烈,湍流强度大,非平稳性突出,风场空间分布复杂。目前针对复杂桥址区平均风特性的研究较多,特别是通过CFD数值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其风速标准,而对湍流特性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本文针对复杂桥址区风场湍流特性CFD模拟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开展
近年来,随着智能监控系统以及智能图像处理技术发展,行人重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领域的嫌犯追踪、大型公共场所的智能寻人、智慧商业的无人超市及智能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真实场景复杂多变,行人重识别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难点,主要表现在姿势、步态、服装等行人属性多变,及光照变化、摄像视角差异、物体遮挡等环境因素干扰严重,这些差异性导致提取人体的鲁棒特征表示极为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局部注意力机
随着我国铁路运输需求的日益提升,增加行车密度,缩短列车间隔已经成为国内铁路运输组织提高运量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这必然导致有砟轨道养护任务负担加重和养护天窗期缩短,因此,提高维护效率刻不容缓。在列车间隔利用小型养路机械施工的养路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要求,运用高作业效率的大型养路机械就十分必要。轨道动力稳定车是有砟轨道维护作业中常用的大型养路设备,自1984年从国外引入到自主研制开发,我国在运用稳定
a-淀粉酶(a-1,4-葡聚糖-4-葡聚糖水解酶,EC3.2.1.1)催化水解淀粉,糖原和麦芽糖的a-D-(1,4)-糖苷键,随机地作用于淀粉的非还原端,生成麦芽糖,麦芽三糖,糊精等还原糖。该蛋白广泛分布于细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中。由于其广谱的淀粉水解活性,不仅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而且在医疗、日用化工及饲料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工业途径获得的a-淀粉酶主要是从微生物中提取,但在饲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网络平台充斥着大量带有情绪色彩的文本数据,对此类文本中的情绪进行挖掘不仅有助于了解网民的态度和情感,而且对科研机构和政府掌握社会的情绪变化及走向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情感分析采用二分类方法,无法精确、多维度地描述出文本的情感,并且不同领域文本数据集中还存在细粒度情感标签缺乏的问题,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深度学习的可迁移细粒度情感分析方法,主要工作包括以下
由于磁性薄膜材料独特的物理性质,使它成为磁性材料工业中的支柱。当块状磁性材料在某一维度上变得很小时,就成为磁性薄膜材料,其物理性质也有很大的变化。磁性薄膜材料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各科科学家广泛的关注。因此,研究磁性薄膜的作用机理有很大的意义。 本论文中我们运用自旋波理论和推迟格林函数法,研究两种海森堡模型。数值结果显示出,当各向异性系数为零时,四子格双层海森堡系统存在一支(或两支)声频支
近几十年来,植物繁殖生态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目前对“花多果少”这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实扩散的影响及植物进化上的意义等方面,而本研究则对于植物这一生殖机制所涉及到的繁殖生物学等领域进行进一步层次的深入探究。本研究以四川雅安碧峰峡和重庆南川山王坪农场为实验基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萼为研究对象,分别在碧峰峡抽取一个种群,设为碧峰峡种群,并在山王坪抽取两个种群,设为山王坪1和山王坪2,对这3个种群
随着我国现代化铁路系统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铁路及其相关系统的安全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列车风管作为连接列车相邻车厢的管道,其作用为将制动机的压力空气输送到各节车厢之中,它关系着整个列车制动系统的性能。在列车进行分解作业或者检修作业时,需要对列车风管进行完全摘解,而目前对列车风管的摘解均采用人工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问题。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一种搭载视觉系统的自动摘解风管
本文以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区内自然灌丛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沿海拔高度的系统取样调查,对该区的灌丛植被特性、群落最小面积、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生产力的海拔梯度格局、多样性与生产力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找到了影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环境主导因子,从而为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的植被恢复提供更为详细的基础信息和理论依据。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在调查区域内
能源在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地球上的化石资源有限且不可再生。能源过度开采和使用导致了很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安全。人们就节能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环境能量收集作为可持续的节能方式有着广泛适用场景和发展潜力。环境能量收集技术包括电磁式能量收集、静电式能量收集、压电式能量收集、磁致伸缩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