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观察长期规律性运动对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和运动过程中体表温度变化调节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65名大学生志愿者,分为四组(运动型男性组、运动型女性组、非运动型男性组、非运动型女性组),利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测受试者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体表各部位温度的分布,同时选取运动型男性和非运动型男性两组受试对象,进行中小强度运动负荷的运动(50W、100W),观察运动过程中体表温度的变化。另外测量了受试者基础代谢率和体成分等相关指标,为本文的机制探讨提供依据。结果:(1)不同环境温度下受试者体表温度分布特征均大致表现为额面部、腋窝、颈前和项部最高,其次为躯干部,到四肢逐渐下降,手掌和手背最低。男女体表温度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除腋窝、颈前和额面部三个部位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部位均差异较大,其中手掌和手背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剩余部位均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2)人体各部位体表温度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常温下额面、颈前、项部和腋窝四个部位的体表温度值显著低于低温(P<0.01),胸前、胸背和腹前三个部位无显著性差异,剩余各部位均为常温高于低温(P<0.01);(3)由于长期规律性运动,运动型人群在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四肢体表温度显著高于非运动型人群(P<0.01),颈前区、项部、腋窝、膝前、胭窝和躯干部位两种人群无显著性差异,而非运动型人群手部和额面部体表温度显著高于运动型人群(P<0.01);(4)常温下受试对象体表温度的变化均表现为:准备活动过程中,腋窝部位体表温度显著上升,其他部位均显著下降(P<0.01);正式运动过程中,上肢、下肢、躯干三个部位体表温度均持续下降,腋窝部持续上升,额部温度运动开始时逐步下降,之后开始上升,直至运动结束。且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各部位体表温度变化也越快;运动结束后,各部位体表温度均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5)由于长期规律性运动,两组受试对象体表温度变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准备活动时,运动型男性体表温度变化幅度显著小于非运动型男性(P<0.01);运动开始时,运动型男性体表温度反应程度弱(P<0.0 1);恢复过程中,运动型男性体表温度恢复速度显著快于非运动型男性(P<0.01)。结论:长期规律性运动会引起人体体表温度分布和变化调节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不同环境温度、安静状态下,运动型人群四肢体表温度显著高于非运动型人群,手部和额部温度显著低于非运动型人群,其他部位无较大差异;运动过程中,运动型人群相比非运动型人群具有较强的维持体表温度恒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