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嗪酮对甘蔗及其间套种作物的影响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zxjzxjzxjzxjzx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嗪酮(hexazinone)是1974年由美国杜邦创制研发出的一种内吸选择性、芽后触杀性均三氮苯类除草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环嗪酮在甘蔗田杂草防除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尚未见关于环嗪酮对甘蔗及其间套种作物影响方面的研究报道。本文通过研究环嗪酮在甘蔗植株和甘蔗田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开展环嗪酮对甘蔗及其间套种作物花生、玉米、大豆的生长生理影响,以及其残留剂量与药害程度关系等方面研究,可为环嗪酮的环境安全性评价,为其在甘蔗田杂草防除上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甘蔗杂草化学防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甘蔗植株、茎秆、花生、玉米、大豆及土壤中环嗪酮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用含有1%磷酸的乙腈溶液超声萃取,萃取后向提取液中加入柠檬酸钠和无水硫酸镁作缓冲盐体系涡旋离心,土壤样品取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法进样分析,各植株样品取上清液浓缩,乙腈定容,再加入无水硫酸镁和净化剂PSA对样品进行净化后通过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法进样分析。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0.44%~102.81%,RSD≤5.55%,满足残留检测的要求。2.研究了25%环嗪酮可溶性液剂在甘蔗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环嗪酮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环嗪酮在植株中半衰期为19.8 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7.69 d。3.研究了环嗪酮对甘蔗叶绿素、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环嗪酮(≤120 g a.i/hm2)能够引起甘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和光合速率的增强,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甘蔗叶片中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升高;随着环嗪酮药剂量的增大,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和保护性酶活性显著下降。4.研究了环嗪酮对甘蔗生长发育影响。通过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考查环嗪酮对甘蔗的植株生长状况、株高、叶长、鲜重等方面的影响,并比较了甘蔗不同品种对环嗪酮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环嗪酮在低浓度条件下对甘蔗有促进生长作用,120 g a.i/hm2为其临界安全使用剂量,高于此浓度,甘蔗出现药害,生长受到抑制。甘蔗对环嗪酮的敏感性与品系和品种有关,桂糖系列品种对环嗪酮的耐药性强于粤糖、台糖系列品种。5.通过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花生、玉米、大豆等甘蔗间套种作物对环嗪酮的敏感性,建立了反映环嗪酮土壤残留量-作物药害程度,以及环嗪酮作物残留量-作物药害程度效应关系的y=a+blnx数学模型。比较环嗪酮对作物的EC1o和EC50可知,大豆对环嗪酮最为敏感,花生表现出相对较好的耐药性,玉米居于二者之间;按照农药对作物的危害影响风险性划分,环嗪酮对三种作物的风险级别均为高风险性农药;试验中还发现叶绿素相对抑制率与环嗪酮浓度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模型拟合度最高,作物叶绿素的敏感性要大于株高和鲜重。
其他文献
第一章引言 储藏物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由害虫的预防、害虫的检测和害虫的治理三个部分组成。害虫的检测是害虫治理的前提,有效的害虫检测为害虫的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据统
菜粉蝶(Pieris rapae)属鳞翅目粉蝶科,是十字花科蔬菜重要害虫。为获得对控制十字花科蔬菜害虫有效的植物次生物质,适应当代蔬菜生产商品化、无害化和安全化的要求,本文开展
家庭是影响一个学生的最重要的场所,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对于德育工作的开展来说,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内容.而结合德育工作的具体需求,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