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CT产业技术转移对区域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rr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ICT产业是我国各区域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以获取区域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产业部署方向。但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区域间的经济基础、资本存量以及ICT产业的发展起点有较大差异,各区域的ICT产业创新能力迥然不同。这种技术势差的存在促进了区域之间的技术转移,也成为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是技术转移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技术创新策略对这一行为具备显著的指导作用,然而单个企业的最优决策往往并非是区域整体视角的最优。因此,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除了要考虑技术转移的数量与质量外,还应重视企业决策与区域创新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以及技术转入方与转出方之间的的空间距离及转移关系强度。明晰技术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才可以通过技术转移,达到技术创新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地区的整体创新实力。论文基于整合与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ICT产业发展、技术转移及区域创新的相关文献、相关理论及创新溢出机制展开梳理与总结;其次,基于我国30个区域ICT产业技术转移数据,对我国ICT产业技术转移的路径演化及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路径演化的特征,分析出可能影响区域二元创新能力的因素,并提出研究假设,运用空间计量方法,通过构建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权重矩阵,实证研究ICT产业技术转移对区域二元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提升区域二元创新能力的对策,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ICT产业的技术转移路径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转移趋势,从空间视角来看,各区域间的转移也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的技术转移都发生中东部地区,地理邻近特征明显,呈现出“俱乐部效应”;个别省份的技术吸收和技术输出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大量吸收的技术并未有效地提升其技术的转出数量,可能是由于该省份所引进的技术不能被完全的消化吸收来促进其创新能力所导致;ICT产业技术转移的路径演变特征尽管反映出部分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联系紧密,但由于技术势差过大,频繁地吸收核心区域的技术,自身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导致部分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差距依然很大。(2)通过对ICT产业技术转移路径演化的分析,发现可能影响区域二元创新能力的三个因素:企业转入技术的类型与区域技术创新类型的匹配程度、技术转入方与转出方的空间距离及技术转移强度。经过实证研究发现,ICT产业的技术转移活动中,当企业和区域同时追求探索式创新或利用式创新时,两者匹配度越高,其对区域探索式或利用式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明显;并且企业技术引进类型和区域创新类型的匹配度越高,区域间的技术转入量越会促进区域利用式创新能力的提升。(3)空间计量检验的结果显示出在ICT产业的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转出方对转入方的技术溢出效应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衰减。同时,两区域之间的技术转移关系强度越大,技术较落后的转入方会对外部技术转出区域产生技术依赖,导致转入地区无法打破自身的创新壁垒,所以极有可能约束技术转入地区的探索式创新能力和利用式创新能力。结合实证结果,从我国ICT产业的目前发展状况出发,本文分别提出五个建议:(1)在持续发挥创新溢出作用下,需加强区域之间建立技术上的帮扶措施,加大对西部技术落后地区的重视,以便技术顺利从“俱乐部”向外溢出;(2)各区域应发挥比较优势,针对地区特色加强政策引导,对企业所接受的技术类型有明确地引导性,并实施符合地区发展特征的技术引进类型选择战略,不断强化技术转移供需双方的耦合效应;(3)区域应通过寻找认知上相邻的区域进行创新发展,以克服地理空间上的局限;同时,在大量获取外部技术以外,也应当专注于自主创新,例如加大对研发的投入等等。以此完善区域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区域ICT产业发展协调机制。
其他文献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是教学改革与实施的重要依据,而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多集中在教师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的理解。本研究通过对三个不同专业的三年制高职理实一体化课堂的观察,发现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呈六阶段螺旋上升,过程循环递进,阶段层层叠套,学生在学习阶段及学习行动上呈现多种特征。同时发现当前高职学生学习存在基本操作技能熟练,但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联结;认知加工有赖于实践支持,且学习活动层次有待加深;问
期刊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超高层建筑因其具有:节约土地资源;为文化、经济活动提供平台;推动建筑技术发展;完善城市功能等一系列优点而不断得以发展。但超高层建筑随着高度增加,地震作用对其影响也愈发明显,这对结构的抗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作为一种新型构件,其钢板与混凝土之间互相约束,使其在地震作用下表现出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使超高层剪力墙“高轴压、高延性、薄墙体”的优化目标成为可能
学位
目的 探究番茄红素(LYC)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区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9、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SD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番茄红素干预组(LYC组)和血管性痴呆模型组(VaD组)。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制备VaD模型,灌胃给予LYC10mg·kg-1·d-1,共6w。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的空间学习及记忆功能,Wes
期刊
金属钼因高熔点、高强度、低线膨胀系数和良好高温机械性能等特性,在航空、航天、电子、核反应堆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制备纯钼板材过程中因其塑-脆转变温度随变形程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加工特性,导致其延展性和韧性较差。纯钼板材轧制变形及热处理过程中存在开始再结晶温度高、缺乏形核质点、晶粒易不均匀长大等特性,对保证钼产品质量的深加工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对其应用范围推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因此,研究轧制变形和热处理
学位
铜铅矿作为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其分离选别过程一直是领域热点,近年来有关方铅矿抑制剂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海藻酸钠被证实可以用做方铅矿的高效抑制剂,本文从海藻酸钠在丁基黄药、酯-105、丁铵黑药三种捕收剂体系对方铅矿的抑制效果差异入手,采用单矿物浮选试验、Zeta电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以及量子化学模拟计算等研究手段,揭示了海藻酸钠在方铅矿浮选过程中产生差异性抑制效果的机理。单矿物
学位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NMs)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化工、能源、电子和环境等领域,使用量每年高达百万吨,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产、使用及废弃过程中,NMs会不可避免地释放到环境中,泄露到污水中的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则进入到以活性污泥工艺为主的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其暴露在环境后所引起的潜在环境效应及生态风险问题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自然水体中NPs
学位
氰化尾渣的堆存对水体、土壤及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潜在污染,采用矿浆电解技术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处理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矿浆电解氯氧化法处理氰化尾渣过程中Na Cl添加量、外加电压、极板间距和电解时间等因素对电解氯氧化效果的影响,运用高精度矿物解离分析系统(MLA)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分析技术对CNT、CN-及金属元素Cu、Fe、Zn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矿浆电解过程氰化物及主要矿物的氧
学位
工业生产过程中会大量排放SO2气体,混凝土结构长期遭受SO2气体的腐蚀,导致混凝土保护层膨胀疏松,甚至剥落。与此同时,混凝土的开裂剥落导致腐蚀介质加速扩散,钢筋更容易发生锈蚀,钢筋混凝土构件性能退化。因此,研究硫化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退化规律、本构关系及混凝土构件性能退化规律,对工业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试验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硫化混凝土及其构件性能退化问题进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建筑工业化的大力倡导和不断推进,在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下,装配式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在装配式建筑生产链上的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precast components,PC)生产企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装配式建筑的PC生产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总净收益(total net revenue,TNR)的最大化,合理的生产调度计划可
学位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下,教育部修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简称《新课标》),其中指出在综合与实践学习领域中,第三学段可适当采用项目式学习.学生应在现实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之间、数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1].基于此,本研究根据建构主义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