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高级形态,都市区地域的空间发展与结构特征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发育较好的典型地区,在21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长三角都市连绵区核心区与非核心区以及边缘非都市区的内部空间结构和功能联系格局均发生巨大变化。本文以长三角两省一市地区的县级地域为基本单元,在划分城镇功能地域类型的基础上,以城镇用地为切入点观察都市区与非都市区以及各类型功能地域在增长速度与驱动机制上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下都市区地域的空间发展规律与演化模式。 作为城镇扩张的直接载体与表征指标,城镇用地的空间增长规律反映了城镇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而成为城镇功能集聚与扩散的重要表征。进入21世纪以来,尽管长三角地区城镇用地的整体扩张速度正趋于放缓,但依旧处于高位的用地新增速度与规模反映出长三角地区强劲的持续增长势头。相比全国水平,长三角地区的地均人口与产出规模均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城镇体系内部不同层级城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对城镇用地增长的研究发现,以都市区概念划分的城市功能地域范围可以较好地反映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增长规律。在不同的中心‐外围关系影响下,都市区与非都市区、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以及不同发展程度的都市区在用地增长速度与演变趋势上存在差异。都市区处于极化与扩散并存阶段,逐渐带动非都市区的增长提速;但整个地区来看,都市区范围内城镇用地增速依旧领先于非都市区。向心与离心力强度在都市区之间存在差异,都市连绵地带核心区的扩散作用较为明显,而孤立都市区的扩散效应较弱。非都市区的兴起以中心城市加速极化为标志,边缘县域单元受到临近都市区的影响而呈现出飞地式的城镇扩、展现象。 在非都市区向都市区转变的过程中,人口增长、非农产业发展、房地产开发等城镇土地的直接占用主体对用地扩张的驱动程度并不稳定,从而加剧了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的空间增长差异。人口增长及住房开发是城镇扩张的源动力,但其用地占用程度在向都市区转变的过程因居住密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非农产业的发展是推动都市区城镇用地扩展的关键因素,在都市区内部的产业地域分工造成了中心市与外围县在驱动因素和效果上的差异,同时也揭示了中心城市持续增长的动因。 外围县作为一类特殊的地域单元,发展速度正在超越中心城市成为都市区的新增长点。在由非都市区向都市区演变的过程中,外围县受到多重驱动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非农化路径与增长趋势。中心城市的集聚与扩散程度主导了都市区与非都市区空间结构与发展方向,县市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则进一步丰富了地域发展类型。 来自中心城市、外商投资、县域经济的多重力量在我国长三角城镇地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促使都市区空间发展过程呈现出阶段性演化规律。基于都市区演化的基本模式上,行政因素与都市区相互作用进一步改变了城镇地域间的功能流向与联系格局,从而加剧了都市区内部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立足于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所提出的都市区发展规律与西方大城市郊区化背景下的都市区演化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与城镇地域演化机制对于深入探究都市区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优化城市功能地域识别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