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小城市消防设施在平时一般能够满足大部分城市消防需求,但在遭受地震灾害时,地震次生火灾风险加大了城市建筑消防难度,消防通道阻塞、市政供水管网毁坏等都会降低消防设施服务范围和服务强度。如果能够量化评价震后山地小城市消防设施服务效率,将可以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提高山地小城市震后消防水平,降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损失。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运用单体建筑地震次生火灾起火概率模型、概率分析法、震害预测模型等图像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并借助AutoCAD、ArcGIS软件技术,通过实地调研,对东川城区震后消防设施服务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建立东川城区消防设施服务效率评价方法。(1)在马东辉教授单体建筑物起火概率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借助ArcGIS软件平台,从结构性危险概率和功能性危险概率两个角度评估地震次生火灾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再通过重大火灾危险源对火灾危险概率进行修正,评估东川城区建筑地震次生火灾风险等级。(2)运用陶小林的山地城市交通系统震害模型评估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消防通道震后连通概率,在此基础上评估消防站震后服务范围、服务强度;以日本水道协会的震害经验法,在东川城区市政供水管网抗震易损性评估的基础上评估不同地震烈度下处于安全状态的市政消火栓,量化市政消火栓的服务范围、服务强度。(3)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的消防用水额定流量确定全城建筑消防流量需求,再分别将不同地震烈度下消防站、消火栓的消防供水服务强度与建筑消防需求流量进行对比,评价不同地震烈度下的消防站、消火栓的服务效率;再将消防站与消火栓的服务范围叠加,以整体消防设施服务强度与建筑消防流量需求进行对比,得到供需关系。其次,通过AutoCAD、ArcGIS构建东川城区建筑、道路、供水管网、消防设施分布数据库,在震害评估的基础上,分别评估东川城区建筑消防需求与消防设施服务范围和服务强度,再将消防需求与消防服务能力进行对比,评价震后东川城区消防设施服务效率。通过研究发现:东川城区在地震烈度为6度及以下的地震时,处于“低”、“较低”风险等级的建筑分别占77.46%、22.54%;在地震烈度为7度的地震时,处于“低”、“较低”、“中”风险等级的建筑分别占38.34%、58.88%、4.78%;在地震烈度为8度的地震时,处于“低”、“较低”、“中”、“高”风险等级的建筑分别占38.34%、0.01%、61.61%、0.04%;在地震烈度为9度的地震时,处于“低”、“较低”、“中”、“高”风险等级的建筑分别占38.34%、0.01%、43.05%、18.60%。建筑消防需求流量以15L/S为主,只有22栋建筑达到20L/S的需求,6栋建筑达到25L/S的需求。在6度以及下、7度、8度、9度地震时,消防站服务面积分别占比17.18%、16.64%、15.76%、12.09%,服务效率达100%的建筑数量分别占比70.66%、66.67%、62.80%、44.11%。在7度及以下、8度、9度地震时,消火栓服务面积分别占比2.86%、2.86%、0,服务效率达100%的建筑数量分别占比17.00%、8.52%、0。将消防站与消火栓服务范围叠加后,东川城区整体消防设施服务面积、服务效率水平均与消防站水平一致,可见消火栓的服务完全重叠在消防站之下。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消防设施服务面积、服务效率均大幅度下降,尤其是9度地震时,其服务覆盖建筑不足全城的一半。最后,本研究结果表明,东川城区的中心城区、新城区由于建筑质量好、密度低、抗震等级高,建筑地震次生火灾风险低,消防需求供水流量高,消防通道震后连通率高,消防设施服务覆盖率高、强度大;而在老城区、规划区边缘行政村由于建筑质量差、密度大、抗震等级低,普遍存在建筑地震次生火灾风险高,消防需求供水流量低,消防通道震后连通率低,消防设施服务覆盖率低、强度小等问题。山地小城市消防设施服务重叠率高,覆盖面积比例小,服务区内消防供水强度高;但城市整体震后消防设施服务效率低,服务盲区大。而且随着地震烈度的增加,山地小城市设施服务范围、服务效率下降,服务盲区增大,尤其是9度地震时,服务盲区急骤增大,且服务盲区内建筑风险等级以“中”、“高”风险建筑居多,消防服务供给水平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