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肝癌(hepatic cellular cancer,以下简称HCC)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该病一般起病隐匿,发展迅速,且致死率高,素有“癌中之王”之称。目前临床上针对HCC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或放、化疗法,副作用大且不能根治,因此,迫切需要找到肝癌早期干预的切入点,及早介入预防。中医认为,刺络泻血疗法具有扶正祛邪、祛瘀生新、清热解毒、消癓散结等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刺络泻血疗法在防治肝病方面疗效显著。基于前人有关刺络泻血对T淋巴细胞亚群影响的研究,以及免疫T细胞在防治HCC中的重大意义,本实验提出“刺络泻皿通过调控免疫T细胞亚群预防HCC”的学术假说。研究拟建立DEN诱发大鼠肝癌模型,从细胞免疫学角度出发,重点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刺络泻血对HCC大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期探究刺络泻血对HCC癌变过程中的预防作用及相关免疫调控机制。目的采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化学诱导法建立HCC大鼠模型,探究刺络泻血对HCC大鼠的预防作用及相关免疫学机制,进一步为肿瘤中医学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5只)刺血预防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两组均采用DEN腹腔注射建立HCC模型,刺血预防组在造模开始同时,取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附近浅表络脉刺血干预,2次/周,至13周。实验过程观察记录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第13周末实验结束,腹主动脉取血5mL,分别采用化学法检测三组大鼠血清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ESA)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水平: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表达,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正常组大鼠精神状态、活动、体毛、饮食、二便等一般情况良好;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较慢,毛发萎黄脱落,饮食减少,偶有便血尿血者;刺血预防组大鼠一般情况较正常组差,但优于模型组。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肝功能ALT、ALP、GGT含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血预防组大鼠血清ALT、ALP、GGT含量。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肿瘤标志物AFP、SF含量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刺血预防组大鼠血清AFP含量降低(P<0.05),SF含量显著降低(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外周血CD3+T细胞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4+T细胞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CD8+T细胞含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血预防组与模型组比较,外周血CD3+T. CD4+T细胞含量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8+T细胞含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附近血络刺血可以改善HCC大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有效降低血清肝功能ALT、ALP、GGT含量,下调肿瘤标志物AFP、SF水平,对HCC发展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2.足三里、阳陵泉、太冲附近血络刺血可以有效升高CD3+T、CD4+T细胞水平,而对CD8+T细胞无显著影响,说明CD8+T细胞对刺络泻血后不同免疫状态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刺络泻血提高HCC大鼠免疫T淋巴细胞总数(CD3+T)的机制在于主要提高了CD4+T细胞亚群的比例,从而增强了细胞免疫功能。3.刺络泻血疗法可以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延缓或预防HCC癌变进程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使癌毒及代谢产物排泄,上调免疫T细胞亚群(CD3+T、CD4+T)水平,增强机体防御机能和抗肿瘤能力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