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具有生物降解特性的新型药物纳米微球,纳米微球可以分别或同时包载MRI造影剂Gd-DTPA和光敏剂m-THPC。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法(W/O/W)或乳化法(O/W),将药物包进用可生物降解的PLGA高分子合成的纳米微球。本论文系统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合成纳米微球的影响,这些工艺参数有PLGA分子量、PLGA浓度、有机溶剂的种类、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等。同时测试了纳米微球的体外释放规律。主要实验方法和结论如下:
1.采用改进的双乳化法(W/O/W),成功的合成了包载造影剂Gd-DTPA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可降解药物纳米微球(Gd-DTPA-PLGA-NP),实现了对药物纳米微球颗粒大小和结构的有效控制。
2.药物纳米微球Gd-DTPA-PLGA-NP大小均匀,外形完整光滑,分散性好。其中小载药微球粒径为200纳米左右,大载药微球粒径为20微米左右。
3.研究发现PLGA的分子量和浓度与药物纳米微球Gd-DTPA-PLGA-NP的平均粒径有关。不同的有机溶剂对药物纳米微球Gd-DTPA-PLGA-NP的形貌也有影响。
4.采用改进的乳化法(O/W),成功的合成了包载造影剂m-THPC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可降解药物纳米微球(m-THPC-PLGA-NP),实现了对药物纳米微球颗粒大小和结构的有效控制。
5.药物纳米微球m-THPC-PLGA-NP大小均匀,外形完整光滑,分散性好。其中小载药药微球粒径为100纳米左右,大载药微球粒径为10微米左右。 6.研究发现PLGA的分子量和PVA浓度与药物纳米微球m-THPC-PLGA-NP的平均粒径有关。
7.药物纳米微球m-THPC-PLGA-NP的包封率采用星点设计和效应面法研究。结果表明要想得到理想的包封率,PVA浓度应在3%到4%之间,同时提高PLGA的浓度。
8.采用了脂肪乳和血清的混合水溶液来模拟人的体液,研究了药物纳米微球m-THPC-PLGA-NP的体外释放规律,结果表明血清可以加快药物纳米微球m-THPC-PLGA-NP的释放速度,脂肪乳的浓度对药物纳米微球m-THPC-PLGA-NP的释放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