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厂高含固污泥热水解预处理特性及厌氧消化工艺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随着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总量的增加,污泥的产量也在与日俱增。本课题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含固率为10%左右的脱水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化学甲烷势(Biochemical Methane Potential,BMP)试验,开展不同温度和时间热水解预处理对10%含固率污泥破胞及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完全混合式反应器(Completely Stirred Tank Reactors,CSTRs)进行热水解预处理后污泥的中、高温厌氧消化试验。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在热水解预处理试验中,设置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正交试验(温度为150℃、165℃和180℃,时间为20min、50min和80min),将9个热水解预处理后的污泥进行BMP试验,通过对热水解预处理后污泥的有机物去除率、SCOD组成变化、N的转化,以及BMP试验中污泥的产气性能进行分析,得出最佳热水解预处理条件为165℃、50min;(2)将含固率10%污泥在165℃、50min进行热水解预处理后,进入CSTRs反应器进行中、高温厌氧消化,与未经过热水解预处理的污泥作对照,设置SRT=20d。试验结果表明:未经热水解预处理的污泥进行中、高温厌氧消化后产气量分别为584.28 m L沼气/g VSS分解和352.60 m L沼气/g VSS分解,VS去除率分别为21.31%和19.04%;经过热水解预处理的污泥进行中温厌氧消化后产气量为4359.45m L沼气/g VSS分解,VS去除率为49.40%;而经过热水解预处理的污泥进行高温厌氧消化后的产气量仅为326.15 m L沼气/g VSS分解,VS去除率为28.62%,产气量出现明显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反应器内氨氮浓度过高(达到4000mg/L)导致产甲烷菌活性受到抑制,反应器严重酸化;因此,得出适合热水解预处理的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的工艺为中温厌氧消化;(3)对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设施进行调研发现,由于系统目前仍处在调试阶段,消化池的p H仅有7.17,消化池内氨氮浓度243.3 mg/L,碱度为2127 mg Ca CO3/L,同时消化池的VS降解率为25.1%,说明消化性能不佳。虽然产气量接近理论产气量,但根据常规指标和有机物的降解率可以看出,五污的污泥消化系统的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
其他文献
我国是石油进口大国,近年来石油需求量日益上升,因此带动海上石油运输业蓬勃发展,然而船舶泄露和钻井平台爆炸等溢油事故发生频率和规模也呈上升趋势,这严重影响了海洋生态环
为了研究寒冷地区冬季水库水位下降过程中,冰盖对水工建筑物的拉拔力作用,文中以冰 盖为研究对象,采用扩展有限元方法( XFEM)运用ABAQUS软件获取存在初始裂纹的冰盖在水 位下降
这是一张充满亲情和挚爱的照片:周恩来右手抱着一个小男孩,左手托着孩子的小腿;站在一侧的邓颖超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老少三人,其乐融融。小男孩约三四岁,宽宽的脑门,圆圆的脸蛋,圆溜溜的大眼睛,煞是可爱。  看了照片,让人羡慕极了:没有孩子的总理夫妇能享受到这样的天伦之乐;谁家的孩子这么幸福,被总理夫妇这样搂抱着,享受伟人的如此呵护与关爱!  这个孩子就是周恩来、邓颖超保健护士郑淑芸的儿子崔志刚。总理夫
4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1978年为新起点,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重温这场大讨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重
患者男性,39岁。因右眼视力下降伴有眼球胀痛1个月于2012年5月14日上午11点来院住院治疗。平素有吸烟史,每日1-2包,少量饮酒。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矫正不能提高。相对性传人性瞳
目的探讨在有玻璃体眼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中单纯注入长效气体(C3F8)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对其特点加以分析。方法对经选择的31例有玻璃体支撑的、单纯黄斑裂孔引发的视网膜脱离
甲烷和二氧化碳是两种温室气体,在人类生产生活及自然变化过程中它们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水位上升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同时这两种气体也是
患者女性,87岁。右眼下睑睑结膜发现颗粒状赘生物半年余,呈进行性增大、增多,伴眼痒及眼分泌物增多,于2006年3月24日首次就诊。检查:右眼下睑结膜面可见大小形态不一的赘生物,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