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眉勒,也称抹额、额带、头箍、发箍,为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以刺绣或珠玉为饰。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頍”音[kuǐ],被发明源于其约发功能,男女皆可服用。秦始皇至海滨巡狩,军士们头戴抹额统一着装接收检阅的形象,成为军队仪容的规范,汉承秦制,抹额主要被将士仪卫用做额饰,用以区分军衔与兵种,便于军事管理,成为军戎服饰的首服。唐代,伴随经济日益发达民族融合加剧的背景,女性地位空前高涨,女扮男装成为社会风尚,女性佩戴抹额的形象在唐墓壁画中屡见不鲜。宋始,“抹额”受到女性青睐,出现丝棉、贵金属、貂皮等各种材质,并发展出各种形制,成为古代女性头部独具特色的饰品。明清时期盛行,清代渐为女性专用首服饰品。民国时期眉勒基本延续了清末的样式,出现呢、绒新型织物面料,以及玻璃材质的装饰物。民初,妇女剪发盛行,眉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眉勒作为器物,从男女皆服到女性专属,凝聚了千百年来女性群体的信仰及造物智慧。通过对眉勒系统研究,有助于将零星的、散点式的相关研究厘清,分析眉勒发展演变与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挖掘眉勒形制流变背后的成因,有助于传承古代优秀造物思想。本文从服饰艺术学、哲学、历史学、美学、艺术考古学等学科交叉的角度出发,研究古代造物思想对眉勒审美艺术与制作工艺的影响。首先,阅读古籍对古代造物思想进行梳理,结合传世绘画、雕塑、考古等文献资料,对眉勒进行历史溯源,厘清眉勒发展脉络,以时间轴对眉勒发展流变进行考证,归纳出古代造物典型思想对眉勒设计制作的具体指导,通过眉勒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规律以及使用人群的转变,总结出眉勒发展变迁动因。其次,考察眉勒造型特征、构图形式、装饰纹样、色彩搭配等艺术风格基础上,归纳出眉勒艺术特征:造型程式化、纹样象征性、色彩地域性。眉勒造型多样,构图富有透视性、适应性、韵律性,观象造器思想在眉勒造型集中体现于:师法自然造物法则和以天合天审美规律;眉勒纹样表现形式有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组织形式有单独或组合纹样构成;组合方式体现了内容与造型的程式规范和个体主观性的艺术创作;眉勒纹样象征性主要从提取隐喻、认知角度、彰显等级、寓意吉祥四个方面阐释,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再次,通过对近代眉勒的实物色彩采集,运用X-riteCi7800测色仪对眉勒面料和绣线色彩进行提取,运用统计聚类SCA算法,进行眉勒主色提取与构成量化分析,获得南北方眉勒图像聚类分析的色彩数值,借助孟塞尔色彩系统分析眉勒色彩南北地域化的差异,得出南北地理人文环境因素导致的审美差异是造成眉勒色彩南北差异化明显的根源。眉勒受传统五行五色色彩观的影响,色彩选择与搭配遵循:单色相对比、多色相对比、正色与间色、间色与间色的搭配规律,眉勒色彩艳丽、对比和谐蕴含着中华民族色彩基因。同时,从因材施技造物理念理解眉勒工艺,眉勒工艺主要由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两部分组成,制作技艺采用传统作业方式完成,而装饰技艺则包括装饰技法和装饰材质,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眉勒中采用的刺绣、镶滚、手绘方式,镶块和滚边工艺凸显传统女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技的造物智慧。选取如意形、船形、双叶形三种眉勒进行复原实验,验证制作工艺的准确性;将双叶形眉勒对折平铺,测量发现凸起距离形成的弧度,结合人体头部数据统计,发现前中破缝处理,使得眉勒更加贴合人体头部,适体性更强,与人机工程学原理不谋而合,反映了民间女性在生活中积累的格物致知、忘适之适造物智慧。最后得出结论:眉勒造型遵循师法自然的造型法则;眉勒纹样隐含丰富的象征意义,具有符号化功能,反映天人合一的吉祥追求;五行五色色彩观在眉勒配色中应用规律,反映民族色彩文化心理;眉勒制作凸显物尽其用的审美启示,体现了备物致用、造物在宜、因材施技的思想指导,符合中华民族节俭朴素的优良传统。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眉勒实物为依据,进行实物整理,建立民间眉勒数据库。文章借助哲学、艺术学、设计学、统计学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史料文献与实物相印证的研究方法,对眉勒进行跨学科研究,通过对不同时期眉勒流变与使用人群转变进行梳理,还原了眉勒在历史时期内整体风貌和艺术魅力,分析眉勒发展演变的动因,考释眉勒的发展脉络,通过对眉勒造型特征、技艺工法、装饰纹样、色彩搭配分析研究,总结出眉勒艺术特征以及群体审美意向,建构了古代造物思想体系指导下眉勒研究的逻辑框架。文章对于眉勒器的研究,折射出民族造物思想的道,以小见大,以物释道,提供了一种从造物思想视角对眉勒研究的全新视角,实现了从造物思想视角解析眉勒的研究过程。为今后传统服饰品研究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参考。眉勒反映了民众审美文化与群体信仰,蕴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小小的眉勒充分展示传统女性的群体创造智慧、女性个体的才情以及期盼美好生活的情感表达。从古代造物思想视角对眉勒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弘扬传统文化,并丰富中国设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