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静脉、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致死的动物模型:2建立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的死后再分布研究动物模型;3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分布规律;4研究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的死后再分布规律。方法1动物模型1.1死后分布动物模型硬膜外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15只,随机分为一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三倍麻醉极量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三组。一倍极量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硬膜外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三倍极量组用同样方法给药3×5mg/kg,对照组给与三倍极量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蛛网膜下腔麻醉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向蛛网膜下腔匀速注入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1×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动物模型雄性犬9只,随机分为实验组6只和对照组3只。实验组犬5分钟内经股静脉匀速注入布比卡因注射液3×5mg/kg,对照组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1.2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雄性犬18只,按硬膜外麻醉一倍极量组的方法给药,动物死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分别储存于-20℃、4℃和常温下。2生命体征记录方法BL-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全程记录动物从开始给药到死亡的心电、血压和呼吸等主要生命体征的变化。3样品采集与处理死后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迅速进行解剖,提取大脑、侧脑室脑脊液、不同节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心、肺、肝、脾、肾、胆汁、尿、心血、周围血、注射部位及其20cm以外肌肉等组织、脏器和体液,即刻检测各组织和体液中布比卡因含量。死后再分布模型组:动物死后立即开始计时,分别于死后0、2、4、8、24、48、72、96、120小时同一动物尸体提取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提取检材后,缝合提取部位肌肉及皮肤,恢复至提取检材前状态。样品经酸、碱化处理后,乙醚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峰进行定性;气相色谱检测,内标法和工作曲线法定量。结果1症状三种中毒模型实验犬的症状相类似,均为小剂量时出现流涎、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全身痉挛、肌肉抽搐、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而大剂量时则表现为意识淡漠,呼吸频率减慢、幅度减小,心率减慢等抑制症状。但三种模型动物的死亡时间不同,硬膜外一倍极量组动物约在给完药后11分钟内死亡,而三倍极量组则在7分钟内死亡;蛛网膜下腔给药组动物均在6分钟内死亡,且其中2只给药完毕后当即死亡;静脉注射三倍极量组的动物中4只当即死亡,2只给药后出现明显的兴奋症状,约1小时后开始缓解,最后恢复正常。三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2死后分布模型组硬膜外腔三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骶段脊髓、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肾脏、大脑和侧室脑脊液,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51.62±15.65、35.49±8.03、20.51±14.68、15.34±3.25、4.09±0.67、2.93±1.71和1.60±1.67;硬膜外腔一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布比卡因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是:颈段脊髓、胸段脊髓、腰段脊髓、骶段脊髓和侧室脑脊液,它们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70.71±29.11、53.17±59.46、48.17±50.15、37.22±56.96和6.24±5.27;蛛网膜下腔一倍极量组,除距离注射部位20cm以外的肌肉外,致死犬体内其余各脏器和体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高于周围血,其中含量较高的脏器或体液依次为:腰段脊髓、胸段脊髓、骶段脊髓、颈段脊髓、侧室脑脊液、肾脏、肝、脾和大脑,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868.49±8173.9、3300.70±4539.2、812.89±1140.3、634.34±681.02、97.55±105.53、42.98±64.76、8.71±1.58、7.57±1.07和7.12±1.72;静脉注射给药三倍极量组,致死犬体内胆汁、肝、脾、脊髓、大脑和尿液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均较高,与周围血中的含量比值分别为:4.52±0.83、2.62±1.12、2.61±0.18、2.71±0.38、1.55±0.96和1.24±0.61。3死后再分布模型组-20℃储存条件下,心血、周围血、肝脏和大脑中布比卡因的含量从死亡当时开始即有所升高,约4~8小时达到一个高峰并开始下降,到12~24小时到达低谷,到72小时左右到达第二个高峰,120小时后趋于稳定,其中周围血波动幅度最大,可由死亡当时的1.82±1.89μg/ml升高到死后72小时的11.18±12.97μg/m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储存条件下,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再分布趋势与-20℃时相类似,心血中再分布的第一个高峰期较-20℃时持续时间长,肝脏中死后再分布现象不明显,大脑受到的影响很明显,可由死亡当时的3.48±0.51μg/g持续升高到72小时的24.64±3.62μg/g,经统计学分析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常温储存时,心血和周围血中布比卡因的死后再分布现象较为复杂,肝脏中也存在一定的死后再分布现象,但肝脏中的含量变化幅度不是很大,常温下大脑的死后再分布趋势与4℃时相似,仅波动幅度不同而已。结论1本文建立了布比卡因在三种途径给药情况下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两种剂量布比卡因在硬膜外麻醉致死犬体内分布的动物模型;建立了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致死犬在三种不同温度下的死后再分布动物模型。所建立的死后分布及再分布动物模型可用于布比卡因麻醉意外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2.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意外中毒时,中毒症状与给药途径、剂量及个体状况等因素有关。小剂量时表现为兴奋,而大剂量时表现为抑制。另外,经预实验研究发现,中毒量为静脉注射>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解剖及病理检验,各脏器仅见淤血、水肿等急性死亡表现的征象,未见其它特征性改变。三种模型对照组均未出现以上症状,未出现死亡。详细了解病史、给药剂量、症状和体征、死亡时间等可为有关案件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的参考。3.研究表明,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死亡犬体内的分布情况与给药途径和剂量有关。硬膜外麻醉时脊髓和脑脊液中含量较高,而静脉给药时则胆汁、肝、脾等脏器中含量较高。另外,硬膜外腔给药时,颈段和骶段脊髓中布比卡因的含量比胸段和腰段脊髓中高,而蛛网膜下腔给药的结果则相反。因此,对疑为布比卡因麻醉意外致死的案件的鉴定,应全面系统的解剖并提取各种检材,仔细分析各种检材中含量比例关系,可望为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毒物动力学依据。4.布比卡因在麻醉意外致死犬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尸体储存温度是影响死后再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脏器或体液在不同的储存温度下受到的影响大小不同,且其中布比卡因的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心血、周围血和大脑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肝脏受到的影响较小,血液受到的影响幅度较大,且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死后再分布与保存温度有关,保存温度越高,死后再分布现象越明显,变化趋势越复杂。由研究可见,对麻醉意外案件的鉴定应及时、全面,并应考虑死后再分布的影响,以便做出正确的鉴定结论。5.本实验研究结合前期利多卡因麻醉意外的研究提示,布比卡因与利多卡因虽同为酰胺类局麻药,但二者在中毒症状、死后分布及死后再分布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进行动态分布研究.6.实验表明,温度可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发生,推测温度是通过影响组织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繁衍来影响死后再分布的。组织脏器的自溶、崩解及微生物的作用导致死后弥散可能是发生死后再分布的一个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