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指今日广州城市内自越秀山镇海楼,往南经中山纪念碑、中山纪念堂、市府合署、人民公园、起义路、海珠广场至海珠桥的城市空间。这些城市空间的建造,又与广州近代城市发展历史中重要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时间范畴自民国早期拆城筑路工程,到新中国早期海珠广场的规划设计以及相关的广交会建筑的落成。这一带城市空间在官方话语之下以“传统城市中轴线(近代)”定义,并通过相关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与保护规划得到确立。这一概念在提出之时就已引起学术争论,而其中涉及的“城市轴线”概念,作为一个当代城市空间理论的议题,亦已影响到近年来关于广州近代城市空间的历史研究。基于相关历史材料的考证挖掘,可以发现:“近代城市中轴线”城市空间的规画与建造,所反映的历史语境中的城市“中心”的观念,与今日“城市轴线”概念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具体的历史研究中,也许意味着历史语境下的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认知,对广州近代城市史有着不同视角的阐释的可能。历史语境下的城市“中心”观念,很可能受到了当时具体的空间形态的影响。关于空间形态的历史研究,也许能回应上文提到的关于城市空间结构观念在历史语境下如何表达的问题。在关于“近代城市中轴线”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中,对于北段的城市空间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成果;而关于南段的部分,包括维新路至海珠广场段,仍存在进一步讨论的可能性。对城市空间形态展开的历史研究,需要大量相关的市政建设计划、文史记载、历史档案、历史照片、历史地图、城市规划图纸等史料,而以民国十五年(1926年)制市区地籍图《广州市经界图》与相关基于现状测绘的历史建筑类型研究,能够作为进一步的研究的重要基础。基于这些基础资料,本文试图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展开历史叙述,并在过程中探讨历史语境中的城市“中心”观念、城市决策者的政治运营与相关实践、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显现,三者之间相互交织的关系。“近代城市中轴线”是一个建构于当代的概念,其在现实的城市空间基础,是民国时期一系列各不相同但又有所重叠的空间序列营建的构想与实践,包括桂系军阀莫荣新主政时期的“督军府-第一公园-荣新路”一线、孙科的市政中枢建筑方案、城市设计委员会对河南新市中心的构想、市府合署与海珠桥的建造等等。在建国后,以海珠广场的建造及相应的规划方案为契机,“城市轴线”的规划理念重构了对这一带城市空间序列的认识。重要城市纪念建筑与公共空间形成的空间序列,往往为各个时代的城市决策者经由重大的政治事件加以利用。而维新路沿线的城市空间,由于其形态的复杂性和无特征性,往往被排除于意识形态话语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