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时代的来临在带给居民方便的同时,也引起居住区环境恶化、人车矛盾突出、居民家园感丧失等问题。规范系统化的居住区慢行系统建设,是解决居住区人车矛盾、提高生活品质、彰显居住区活力的途径之一。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了解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发展趋势,总结我国居住区慢行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选取几个九十年代以后居住区慢行交通组织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下文的理论依据。
基于慢行系统的功能属性,确立慢行系统的规划要素,包含物质和人文两大层面:物质层面从空间形态、交通组织、设施配套、景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空间形态作为规划要素的重点组成部分,涵盖了“点、线、面”三个层面。在“面”的层面,笔者引入了“居住环境区”的概念;人文层面主要涉及场所意义,通过分析场所精神的理论内容,探讨场所意义在居住区慢行空间的具体表现层面。基于此,分析了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慢行者的行为特征。笔者通过一些量化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作为本文的规划依据;其次是居住区的物质环境。主要表现为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路网格局及建筑布局;最后解析居住区的人文环境。这个部分主要研究居住环境里人们的居住关系,依据居民在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层次,制定了居住区慢行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规划原则。力求使慢行道体系完整而连续、慢行交通便捷而舒适、出行居民安全而有效率、慢行空间特色且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尝试建立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的体系。宏观层面,研究与城市慢行空间肌理、城市公交系统的衔接,并对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与我国法定体系规划的结合提出设想;中观层面,借鉴国内优秀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形成“慢行环境区——慢行活力核——慢行道——慢行转换节点”的空间结构体系;微观层面,对慢行系统的配套设施及相关要素分别给出详细的设计参考,以此作为慢行系统建设的细节支撑,并以江油李白大道片区为例示范此规划方法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