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汽车时代的来临在带给居民方便的同时,也引起居住区环境恶化、人车矛盾突出、居民家园感丧失等问题。规范系统化的居住区慢行系统建设,是解决居住区人车矛盾、提高生活品质、彰显居住区活力的途径之一。   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了解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把握其发展趋势,总结我国居住区慢行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选取几个九十年代以后居住区慢行交通组织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下文的理论依据。   基于慢行系统的功能属性,确立慢行系统的规划要素,包含物质和人文两大层面:物质层面从空间形态、交通组织、设施配套、景观设计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中,空间形态作为规划要素的重点组成部分,涵盖了“点、线、面”三个层面。在“面”的层面,笔者引入了“居住环境区”的概念;人文层面主要涉及场所意义,通过分析场所精神的理论内容,探讨场所意义在居住区慢行空间的具体表现层面。基于此,分析了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的影响因素:首先是慢行者的行为特征。笔者通过一些量化数据对其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作为本文的规划依据;其次是居住区的物质环境。主要表现为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路网格局及建筑布局;最后解析居住区的人文环境。这个部分主要研究居住环境里人们的居住关系,依据居民在生理、心理方面的需求层次,制定了居住区慢行系统建设的目标与规划原则。力求使慢行道体系完整而连续、慢行交通便捷而舒适、出行居民安全而有效率、慢行空间特色且充满活力。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尝试建立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的体系。宏观层面,研究与城市慢行空间肌理、城市公交系统的衔接,并对居住区慢行系统规划与我国法定体系规划的结合提出设想;中观层面,借鉴国内优秀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形成“慢行环境区——慢行活力核——慢行道——慢行转换节点”的空间结构体系;微观层面,对慢行系统的配套设施及相关要素分别给出详细的设计参考,以此作为慢行系统建设的细节支撑,并以江油李白大道片区为例示范此规划方法的实际应用。
其他文献
空间句法轴线地图模型为研究城市空间提供了一种量化分析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其在实际计算中只考虑了人的选择行为而忽略了街区内的人流量。由于中国城市的组织方式不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发展促使城市结构以地铁为核心向近郊或远郊辐射延伸。作为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中的主导客运方式,地铁串联起市区内若干经济社会活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是一项恢宏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
90年代后期蔓延向全世界的网络化、数字化,加速了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浪潮,文化在全球范围的重新调整、发展或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文化建筑功能日趋复合化,社会性与城市性日益加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小区公共配套用房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后期使用状况。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套用房为居民生活中基本的消费、服务、
回族是我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特色文化源远流长,回族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也是我国建筑风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汉文化及经济快速发展,回族建筑风貌逐渐丧失
学位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源的根基,但在目前城市化进程中面临内忧外患。内忧是传统村落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村落经济发展迟缓的矛盾,是村民思想意识受现代化和城市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渴望健康长寿的同时也希望生活质量与精神文化生活均衡发展。目前社会各界对老年人关注的焦点往往集中于居住需求方面,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未引起广泛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老龄化浪潮正把中国带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中国是十几亿人口第一大国,更是老龄人口第一大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