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后汉时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部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临床专书,该书将理、法、方、药溶于一体,进一步树立了中医辨证原则,不仅在辨证立方上,自古奉为医圣,在药剂学上也有卓越的贡献。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一部分分别对古今“毒性中药的认识”的情况做了概述,说明古代对毒性中药的概念可分为广义跟狭义两种,广义的“毒药”是古代药物的代名词,狭义的“毒药”,即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有毒中药”(狭义)指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中药。而现代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与古代所指狭义“毒性”大致吻合,指的是如果应用不当,就会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扰乱或破坏正常生理功能、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机率大的中药。而在毒性的分级上,东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第一部将药物分为有毒、无毒的书,书中列上品药120种,列中品药120种,列下品药125种,并按毒性大小进行了分类。指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并提到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之分,这是中药毒性在现存本草文献中的最早记载。而在现代毒性分级的方法上可分为半数致死量(LD50)分级法和多指标分级法两种。第二部分对“毒性中药的炮制”的情况做了概述,说明毒性药物炮制的目的,主要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解释的更为透彻一些,就是要减低或转变毒性成分。并进一步论述毒性中药的炮制方法可分为所含毒性成分与治疗成分(有效成分)不同药物的炮制,所含毒性成分与治疗成分(有效成分)相同药物的炮制两种。并对当前毒性药物炮制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发展方向)做了简要的评述。论文的正文部分对《伤寒杂病论》中对毒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炮制及毒性药物的使用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伤寒杂病论》应用了相当数量的毒性药物,并且对毒性药物的炮制上面可谓“集东汉以前之大成”,对我们研究古代,尤其汉以前的药物炮制提供了很好的文献资料。《伤寒杂病论》还对毒性药物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如何辨证使用毒性药物、毒性药物的配伍等方面为后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制了一系列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剂。文中说明经查阅历代文献后,其中对《伤寒杂病论》中的药物曾记载有毒性的药物共有49种。在《伤寒杂病论》对毒性药物炮制方法上可分为修治法、火制法、水制法三种。修治法又可分为去足翅、去皮尖:火炙法可分为熬、炮;水治法可分为浸、洗。并举三味(附子、乌头、巴豆)在《伤寒杂病论》中较具代表性的毒性中药说明其毒性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炮制与运用的规律。并对张仲景对有毒中药临床应用的贡献总结为三点,一辨证选用有毒中药,确立了有毒中药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综合运用各种预防中毒的措施,三综合运用各种预防中毒的措施。文中举附子、吴茱萸二药为例说明后世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毒性药物炮制与应用发挥上的沿革。最后并举附子、巴豆二药各一病例为例,进一步说明毒性药物在临床上具体的运用方法。所以我们认为《伤寒杂病论》在毒性中药的炮制和使用上非常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