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个性的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较大争议的批评家。在中国现代文学进程中,梁实秋总是以反时代主潮的面貌出现,成为特殊年代的另类,因而总遭到时代主流批评家的批判。在五四自由,启蒙的时代浪潮中,梁实秋高举带有古典主义倾向的人性不变论对五四文学中充满个性气息的文学展开批判,强调理智节制情感,主张自我节制;在革命文学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梁实秋主张人性是文学的本体,强调文学的功用以表现人性为主,反对革命文学狭隘的文学宣传论;在三十年代阶级矛盾日益紧张的年代里,梁实秋主张超阶级的文学,人性超阶级性,因而遭到革命阶级文学论的批判;面对大众化文学潮流倾向,梁实秋主张精英文学论,因此,梁实秋成为了革命文学的敌人。他的“与抗战无关论”更是遭到了抗战文学作家的坚决反对,成为时代潮流的逆行者。新时期以来,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获得了相对客观的评价,人们重新发现了梁实秋文学观念的价值,针对这一变化,笔者试图分析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在中国现代文学以来,其曲折命运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对象的价值及方法。第一章主要叙述了时代背景中梁实秋对古典人性论的选择,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了梁实秋人性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人的发现的思想潮流、西学东渐的学习倾向以及现代时期矛盾重生的社会现实。第二节主要分析了梁实秋对西方古典主义思想的吸收,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及其理性观、阿诺德的基本情感论以及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第三节从主观因素分析了人性论文学观形成的关键,包括保守稳重的性格因素以及传统儒家观念的思想基础。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内涵,其核心思想为文学的本体是永恒的人性,包括三小节。第一节为文学是人性的产物。因为人性具有普遍性,所以文学是对理想人性的模仿。理性是人性的中心因而文学需具有理性的制裁,且人性具有不变性,因此梁实秋认为文学具有永久性。第二节阐述了文学的人生立场,因为情感具有深刻性,文学具有严肃性;人性具有道德性,因而文学具有伦理的功用;且人性的表现形式不同,文学创作具有自主性。第三节主要阐述了梁实秋对文学纯粹性的追求,文学不应过多地涉及政治,同时文学具有精英性且文学不以表现现实为目的的特点。第三章分析了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在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斗争背景下遭到批判的现实情况。第一节分析了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的接受时代背景,其总的特点是斗争。第二节分析了时代主潮对其的批判,包括对其超阶级人性论、天才人性论以及文学以表现人性为目的功用论的批判。第三节分析了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笔者将其归结为误读——文学论争中革命文学作家对其人性论内涵的误读。第四章分析了新时期以来在文学视角下对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的合理审视。第一节为时代接受背景的分析主要包括文学从属于政治观念的废除、人性人道主义观念的复苏以及重写文学史思潮的影响。第二节阐述了其人性论文学观接受的曲折历程。第三节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包括新时期“文学是人学”这一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批评家主体性的重新回归,同时也是梁实秋人性论文学观中本身人文价值意义的再现。第五章笔者从文学接受场域的角度分析梁实秋及自由主义文学思想在现代时期遭到相似命运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梁实秋人性论理论本身所存在的悖论,其人性论具有浓重的抽象人性的特点,以及中西文化融合中的不可调和的理论矛盾。另一方面,从接受场域来说,中国三十年代的社会现实文学总体上是趋向大众化、集体化的趋势,自由主义文学的个人性,自我性与时代潮流相悖;最后,中国三十年代文学场域存在着革命文学具有绝对话语权的现实,由此而生的革命文学对其他自由主义文学观念的误解也是自由主义文学遭到批判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