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理论核心,因此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就必然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继承了《黑格尔哲学批判》的精神,是费尔巴哈在他进行宗教批判过程中所撰写的一本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这本著作中,费尔巴哈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宗教领域的批判者,他所解决的问题已经不仅是宗教领域的具体问题,而且将“感性对象性原则”这一理论根本原则贯穿于宗教批判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基督教的本质》这部著作是我们理解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必读书目,是我们了解和掌握费尔巴哈哲学体系的关键所在。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理论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大思想共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费尔巴哈是宗教批判的终结者,且达到了青年黑格尔派同时代哲学家的最高理论高度,这也成为费尔巴哈博取盛名的重要原因。然而,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理解并超越黑格尔,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因为缺少了“历史”这一重要维度,导致他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也不能真正克服思辨哲学,在宗教批判路径上的致命错误使费尔巴哈所坚持的唯物主义仅仅只是一种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立场脱胎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体系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体系,本质上是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原则活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超越,而费尔巴哈并没有将自己的哲学视域延伸到新的哲学世界,真正实现存在论意义上的飞跃。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态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见端倪,尤其是在第三部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因此,通过对“费尔巴哈三点伟大功绩”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厘清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三者之间关系,进而挖掘到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建构的价值与局限。
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来讨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哲学意蕴:第一部分叙述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背景。首先,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身上都带有德国古典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双重烙印,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缘起于他所生活的基督教德意志世界。其次,作为曾经的青年黑格尔派中的一员,费尔巴哈受到鲍威尔、施特劳斯等同时代哲学家们的深刻影响,宗教这一研究对象开始进入费尔巴哈的理论研究视野并逐渐在其哲学思想展开过程中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第二部分从哲学史的角度深入分析并总结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历程。费尔巴哈的哲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宗教批判的思想史,从《黑格尔哲学批判》到《基督教的本质》,再到《未来哲学原理》等一系列的著作中可以概括出费尔巴哈批判理论的双重面孔,即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在这部分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基督教的本质》不仅仅是其宗教批判的代表作,更要看到其内在的、与哲学批判之间的潜在理论逻辑关系,这是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着重讨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价值及局限。费尔巴哈正是站在“感性”和“对象性”相统一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理论高度与理论阵地上来展开他的两重批判的,将宗教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是一种深层次的哲学论断。因为缺乏“实践”的理论深度,也使得费尔巴哈既不能正确揭露人的本质和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又不能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理论贡献一劳动辩证法,从而失去了历史的维度,走入到理论贫瘠的困境中;第四部分聚焦于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视角去评价费尔巴哈,根据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三点伟大功绩的评价去分析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早期马克思的根本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哲学研究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人,二是创造性的运用了“感性对象性”的哲学研究方法,三是重塑了社会关系这一哲学理论基本原则。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扬弃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理论,也就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实现了本质意义上的超越。
总之,费尔巴哈在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中,不仅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而且试图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理论,并且启发了早期马克思的哲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理论引起了马克思的极大思想共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费尔巴哈是宗教批判的终结者,且达到了青年黑格尔派同时代哲学家的最高理论高度,这也成为费尔巴哈博取盛名的重要原因。然而,费尔巴哈并没有真正理解并超越黑格尔,没有看到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因为缺少了“历史”这一重要维度,导致他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也不能真正克服思辨哲学,在宗教批判路径上的致命错误使费尔巴哈所坚持的唯物主义仅仅只是一种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立场脱胎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体系又超越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体系,本质上是马克思的“感性对象性原则活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超越,而费尔巴哈并没有将自己的哲学视域延伸到新的哲学世界,真正实现存在论意义上的飞跃。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态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见端倪,尤其是在第三部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因此,通过对“费尔巴哈三点伟大功绩”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厘清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三者之间关系,进而挖掘到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建构的价值与局限。
本篇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来讨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哲学意蕴:第一部分叙述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背景。首先,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身上都带有德国古典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双重烙印,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缘起于他所生活的基督教德意志世界。其次,作为曾经的青年黑格尔派中的一员,费尔巴哈受到鲍威尔、施特劳斯等同时代哲学家们的深刻影响,宗教这一研究对象开始进入费尔巴哈的理论研究视野并逐渐在其哲学思想展开过程中呈现出系统性的特征;第二部分从哲学史的角度深入分析并总结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历程。费尔巴哈的哲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宗教批判的思想史,从《黑格尔哲学批判》到《基督教的本质》,再到《未来哲学原理》等一系列的著作中可以概括出费尔巴哈批判理论的双重面孔,即宗教批判与哲学批判。在这部分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基督教的本质》不仅仅是其宗教批判的代表作,更要看到其内在的、与哲学批判之间的潜在理论逻辑关系,这是正确理解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第三部分着重讨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价值及局限。费尔巴哈正是站在“感性”和“对象性”相统一的“感性对象性原则”的理论高度与理论阵地上来展开他的两重批判的,将宗教批判上升为哲学批判是一种深层次的哲学论断。因为缺乏“实践”的理论深度,也使得费尔巴哈既不能正确揭露人的本质和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又不能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最大理论贡献一劳动辩证法,从而失去了历史的维度,走入到理论贫瘠的困境中;第四部分聚焦于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视角去评价费尔巴哈,根据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三点伟大功绩的评价去分析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对早期马克思的根本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哲学研究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人,二是创造性的运用了“感性对象性”的哲学研究方法,三是重塑了社会关系这一哲学理论基本原则。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扬弃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理论,也就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实现了本质意义上的超越。
总之,费尔巴哈在以《基督教的本质》为代表的宗教批判中,不仅批判了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而且试图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理论,并且启发了早期马克思的哲学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