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真我——析尤金·奥尼尔《诗人的气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holar1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戏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莎士比亚、肖伯纳齐名为英语界三大戏剧家。1936年“由于他那体现了传统悲剧概念的剧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挚和深沉的激情”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由此可见,他是善于描写心理矛盾和刻画人物情感的大师。他的晚期剧作《诗人的气质》便是对此最典型的体现,它通过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探讨了爱尔兰移民在被同化和寻找自我身份的过程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以及由于信仰、真我和人性的失落所遭受的心灵折磨。 因此,本论文将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奥尼尔戏剧人物内心世界的分析,试图阐释剧作家所要表达的悲剧根源,并从而揭示现代悲剧的作用和意义,由于剧作者将悲剧人物定位于社会底层阶级的普通人,从而使得该悲剧的意义有着更大普遍性而具有广泛的教育和警示作用。本文认为,这个意义就在于,通过描写一个普通人因为各种外界和自己因素,从而导致人格分裂,人生追求目标的易位,灵魂堕落。因此,本文的通过对剧本的分析,提出以下观点:人应保持对信仰、真我的追求,做一个真正的人。 奥尼尔是一个多产作家,但在对其剧作的研究中,许多批评家都将其注意力放在他最著名的剧作之上,如《悲悼》、《琼斯皇》、《毛猿》、《送冰的人来了》以及《长日入夜行》,而往往忽略了《诗人的气质》,因为后者不及上述巨作有名,但本论文认为,随着现代人在以经济发展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掩盖下,抛弃信仰,完全沉浸在物质高度发展所带来的肉体享受,人的精神逐渐被各种低俗的快感所麻木,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背景中,该剧的重大意义日益被彰显出来,对于我们将来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目标,以及作为人而存在价值的重新认识和定位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 本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剧作家的生平和思想,指出其对剧作家剧本创作的影响,然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视角、方法以及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分析和比较主人公性格的两面性;论文的第三部分重点放在对主人公虚假自我的分析,试图从社会角度找出造成其性格分裂的原因;论文的第四部分则通过挖掘主人公被压抑的真我,而阐释其心理渴求和欲望满足;论文的第五部分阐述了论文作者对探求真我的看法;最后,论文结论部分通过分析真我的失落而导致的潜在危机,如自我主义、人的异化,甚至人类中心主义,再次强调了人不能丢失信仰和对真我的追求,否则将导致人类灵魂的毁灭。
其他文献
在这个数字化以及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生活工作场景转接到了移动端中,例如手机聊天,手机购物等等,但在公司会议这一领域,很多的会议安排和记录还在以手工记事为主,不仅费时耗力,还会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个人失误而对会议结果产生一些严重干扰。本系统实现了会议发布,地址导航,签到,会议活动和总结等功能。
期刊
任何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都是当地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学翻译即是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魅力用另一种语言展示出来,无疑是既有意义有具有挑战性的活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承载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美文学比较的学术论文,涉及到两位优秀诗人:陶渊明和罗伯特.弗罗斯特。 陶渊明(365-427)是一位生活在中国东晋末年的田园诗人,他将大量的田园景色和乡村生活
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思,从他发表第一部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以及五部短篇小说》开始,就受到犹太批评家和犹太拉比的反犹主义指控。然而罗思的作品并没有因这些指控而从此销声
1993年,托尼·莫里森因“其富有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