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妇产科围手术后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妇产科围手术后期中医证候与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时间等)的相关性,提出较规范、客观、常见的临床辨证分型,以期规范临床辨证,并为妇产科腹部术后相关并发症的预防、辨证用药、疗效评价及术后恢复提供一些帮助。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临床观察,结合导师多年临床经验设计出问卷调查表,于2011年4月~2012年3月,根据问卷调查表采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妇产科腹部术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EpiData3.0进行数据录入、核对,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频数分析、非参数检验等数理统计分析。结果:1、221例妇产科围手术后期的中医证型主要聚为六类。第一类是脾虚湿困证,第二类是肝郁脾虚证,第三类是肠热腑实证,第四类是血瘀证,第五类是阴虚火旺证,第六类是脾肾阳虚证,其中以脾虚湿困证(68例,占30.8%)最多见,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证(43例,占19.5%)、肠热腑实证(39例,占17.6%)、血瘀证(31例,占14.0%)、阴虚火旺证(23例,占10.4%)、脾肾阳虚证(17例,占7.7%)。2、不同的年龄、职业、体重指数、婚姻状况、术前疾病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与妇产科围手术后期的中医证候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妇产科围手术后期中医证候以脾虚湿困证最多见,其余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肠热腑实证、血瘀证、阴虚火旺证、脾肾阳虚证;妇产科围手术后期的中医证型分布与患者的年龄、职业、体重指数、婚姻状况、术前疾病类型、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失血量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