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牙龈炎是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牙周慢性感染性疾病,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牙龈炎的患病率在70﹪-90﹪左右。进入青春期后,由于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牙龈炎患病率上升。牙周炎是牙周支持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脱落,据统计70﹪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炎,是我国成年人丧失牙齿的首位原因。牙周炎往往始于青少年,由长期未经治疗的牙龈炎发展而来,因此了解青少年牙周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并给予早期诊断和干预,可减低成人牙周炎的发病。菌斑是引起牙龈炎和牙周破坏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不同牙周健康状况的牙齿龈下菌斑细菌构成不同。细菌培养法作为微生物学检查的“金标准”,是研究分析菌斑内菌群变化与特点的常用方法。
实验目的:
1.检测不同牙周状况龈下菌斑中的牙周相关致病菌,分析菌群构成特点;
2.结合临床症状,分析青少年龈下菌斑牙周相关致病菌与牙周临床指数的关系;
3.探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菌学的变化,为临床牙周炎的早期诊断、预防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材料方法:将54位患者的108颗牙齿分为三组:健康(H)30例、牙龈炎组(G)60例(其中GI=1轻度炎症20例、GI=2中度炎症19例、GI=3重度炎症21例)、牙周炎组(P)18例,于近中颊侧位点采集龈下菌斑,标本采集共计108个。同时记录取样牙齿的临床指数: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水平(CAL)。将采集的样本用厌氧菌非选择性培养基和变形链球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具核梭杆菌和放线菌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菌体形态鉴定菌群属,对每种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
结论:
1.龈炎时产黑色素菌群和具核梭杆菌检出率和菌落计数均较牙周健康时明显增高;厌氧菌、放线菌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数量较牙周健康时增加;
2.牙周炎时产黑色素菌群、具核梭杆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检出率和菌落计数均较龈炎时明显增高;厌氧菌、变形链球菌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数量比牙龈炎时明显增多;
3.牙龈轻中度炎症(GI=1和2)、重度炎症(GI=3)和牙周炎的比较中,产黑色素菌群、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菌落计数依次增高,并较其他细菌变化明显;
4.龈沟出血指数(SBI)与产黑色素菌群、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检出率和厌氧菌、产黑色素菌群、放线菌、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菌落计数均呈正相关。其中产黑色素菌群检出率及菌落计数相关系数最高,表明牙龈炎症时牙龈出血与厌氧牙周致病菌有关,尤其与产黑色素菌群关系比较密切;
5.探诊深度(PD)与产黑色素菌群、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检出率和厌氧菌、产黑色素菌群、放线菌、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菌落计数均呈正相关。其中产黑色素菌群检出率和具核梭杆菌的菌落计数的相关系数最高,深牙周袋利于此类厌氧牙周致病菌生长;
6.对青少年的牙龈炎及牙周炎患者进行微生物检测,为临床牙周病早期诊断、预防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分子水平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