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xiaoy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主义绘画原是德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主要是由“桥社”、“青骑士社”、“新客观社”等团体的接替发展而形成。表现主义于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的现代艺术领域,其影响波及北欧地区。中国新表现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科技和文化的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给中国绘画提供了可参照的样式,在深层次上传达了一种观念和思维方式。本文运用文献综述、对比分析、逻辑论证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新表现主义油画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找出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新表现主义的主要贡献,以及影响中国新表现主义继续发展的消极因素与积极因素。目的在于学习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优秀思想、表现手法等方面内容,以弥补中国新表现主义的不足,并不断深入中外艺术的交流与对话,使中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现主义作品,并使中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世界表现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趋向成熟。研究发现,中国新表现主义是德国表现主义的中国化,是表现主义在中国艺术领域的继承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表现主义油画家,如王玉平、申玲、周春芽、贾涤飞等。他们的作品很好的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的理论知识、构图方式、色彩的运用规律和思维方式,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深入的研究和体悟,并将东方表现艺术精华与中国审美观念向现代转型,有机地转化为艺术形式,以在绘画理念、审美风格、语言形式、绘画理论形态等诸多层面上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建设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表现主义艺术。但受文化传统、艺术欣赏等观念差异影响,还有很多中国的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仍处于盲目模仿阶段只注重表面技法技巧,结构和形式上没能完全开放,孤立封闭,没能深入了解德国表现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文化本质。
其他文献
任何优秀的教学策略只有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经过实践论证后才具有可操作性,才能推广并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要使分组互助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教师必须做好科学的小
自20世纪80年代对话教学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它一直是教育界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积极尝试对话教学的
<正> 什么是城郊经济?如何按照城郊特点,发挥城郊优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因势利导开拓郊区农村的新局面,促使郊区农民首先走向富裕,是一个值得花大气力去研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教学除了知识传输功能外,同时还要为学生普及地理职业认知,引导学生进行自身的职业规划。本文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做出分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在中国刚果(金)中刚友谊医院四肢骨折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收治的300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闭合性骨折230例,开放性
我国乡镇体制确立以来,乡镇政府历经改革根本上都没有改变乡镇机构、职能和财政等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农业税的取消后,乡镇政府财政更趋紧张,加上诸多遗留杂症和本身职能模糊,